
化学与生活
1932年,德国医生格哈德·多马克证实, 法本公司开发的新染料百浪多息具有抗菌 作用。七年后,百浪多息为他赢得了诺贝尔 奖,但是,由于纳粹统治,他无法领奖。今 天,一位南非科学家特贝萝·纽康,使用通常用作牛仔裤染料的物质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这些发现不是单纯的轶事,它们标志着化学这门丰富多彩的科学迈入了新阶段。本期《教科文组织信使》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科学的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化学无所不在, 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让-马里·莱恩这样说。他说,“一个 没有合成材料的世界意味着没有电话、没有 电脑、没有电影院……没有阿司匹林、肥 皂、洗发水、牙膏,没有化妆品、避孕药、 纸张(因此也就没有报纸和书籍),没有胶 水和油漆”。
让我们追溯化学的早期历史,它“产生 于我们的祖先成为人类的那一刻,”,然后让我们看看化学的应用,特别在药物方面的应用。这是探询从南非、澳大利亚、巴西、 中国、埃塞俄比亚到印度,自然界与科研界 以及工业界之间互动的一个机会。
然而,化学具有两面性。好的一面体现在它为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坏的一面体现在污染造成的危害上。去年十月发生在匈牙利的灾难再次敲响了警钟。这使我们更有理由把重点放在化学如何解决它自身产生的污染方案上,这是化学本就该负起的责任。
让我们再次启程,跨越中国、欧洲、美国和 新西兰,去发现菲利普·W·博伊德和克劳斯·莱克纳的公司所做的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尝试。
令人鼓舞的是,根据气候变化政府间委员会(丹麦的一名委员奥利·约翰·尼尔 森)的说法,工业界的“行事比以往更负责任”。化学正成为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铃木章(日本)梦想的一门科学。
新一代的青年化学家无疑将得到引导,走在正确的道 路上。 作为对这些特稿的补充,在2010国际文化和睦年结束之际,《信使》还对教科文组织2010年《科学报告》作了简单介绍,并撰 文纪念欧洲粒子物理研究组织的成立周年。
主任编辑,雅斯米娜·萨波瓦(Jasmina Šop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