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平的基石

近年来,人们对于文化在安全与和平问题上所起的作用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并由此促成了一系列前所未有、勇敢无畏的国际行动。2017年3月24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347号决议获得一致通过,这是各国有史以来首次在安理会的决议里,细数文化遗产遭受的种种威胁。2016年9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对涉嫌蓄意破坏文化遗产的战争罪行做出定罪判决,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犯罪人艾哈迈德·迈赫迪(Ahmad al-Mahdi),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伊斯兰卫士”成员,被判处九年监禁。在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的独家采访时,艾哈迈德·迈赫迪讲述了他从童年开始,如何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投向暴力极端主义,以及他的行为给人类的文化事业和他本人的前途造成了怎样的破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艺术自由和创意亲善大使迪亚·汗(Deeyah Khan)拍摄的纪录片《圣战:他人的历史》,同样关注着这种恶性循环。迪亚·汗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她亲身经历过宗教原教旨主义兴起带来的恶果,继而在自己的镜头下审视这个问题。她选择艺术作为武器,因为“艺术可以消除差异,打破人们之间的隔阂与不平等”。这也正是环球艺术剧团(GAC)所信奉的理念。这个国际职业艺术家团体鼓励那些在种族屠杀中幸存下来的青年利用戏剧这种形式,实现与自己、过往以及他人的和解。
本期《信使》的广角栏目刊载了多篇文章,其中不乏引人入胜的新闻报道。
延伸阅读
“移民危机”是当代最惨痛的悲剧,其中揭示的部落主义,构成了哲学家苏莱曼·贝希尔·迪亚涅(Souleymane Bachir Diagne)笔下“人性危机”的基础。这是本期观点栏目的主题,萨拉·威尔考克(Sarah Willcox)则通过将焦点集中于移民和难民中的科学家来反映这一主题。
难民大多为逃离战火而背井离乡,他们的子女因此失去了受教育权,那些孩子的境况如何呢?本期影像栏目让我们看到了被查封的学校、废弃的教室和焚毁的书本,与种种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童年天真烂漫的笑容在充盈着幸福的气泡中闪烁。
本期嘉宾是“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成员之一的乌迪德·布舍迈乌(Ouided Bouchamaoui)。2013年,正当突尼斯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这个民间组织团体发起了一场全国对话运动,为协助突尼斯和平推进政治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
本期《信使》的时事栏目从多个不同方面探索了我们的海洋。“南海一号”的故事精彩纷呈,这艘13世纪沉没的中国商船如今被保存在“水晶宫”里。我们登上全球第一艘采用氢气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的船只——“能源观察者”号,参与它在2017年6月开始的环球航行。我们还了解了“智能电缆”项目,在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底电缆上安装环境传感器,形成网络,为减轻海啸冲击提供实时数据。
编辑部主任 雅思米娜·萨波瓦(Jasmina Šop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