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u4h_infocussize.jpg

伊琳娜·博科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创建以来,一直积极强调文化在缔造全球和平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当代冲突的发展脉络证实,我们今天越来越需要这种“软实力”。
伊拉克、利比亚、马里和叙利亚等国的遗产一再遭受攻击,这说明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生命一脉相承,密不可分。暴力极端主义者不仅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普通民众,同时也对准了教师、记者、学校和历史文物,意图破坏和颠覆社会,使之屈服于暴力极端主义的淫威之下。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将文化因素纳入安全与和平战略,以加强长期抵御能力、强韧性和凝聚力。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强了针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反对暴力极端主义,同时一如既往地开展政治宣传。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近年来通过了多项决议,如第2199、第2354和第2347号决议,有史以来首次承认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见第5页)。2017年3月24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347号决议获得一致通过,这是各国首次在一份联合国决议里细数世界遗产遭受的种种威胁。该决议认定蓄意破坏世界文化遗产是战争期间的一项策略,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应对。
国际刑事法院(ICC)裁定对马里廷巴克图圣地被毁负有责任的军队长官有罪,这是国际法院首次审理破坏文化遗产的案件,同时也标志着国际社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此类战争罪行不受惩罚的情况即将走向终结(见第16页)。
以上种种表明,事情正向着全新的方向发展着,这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懈努力的成果。因对历史的无知和曲解而滋生出的威胁,仅凭军队的力量不足以击败它。要赢得与暴力极端主义的这场对决,我们必须依靠文化和教育。要实现持久和平,我们必须拿起诗人艾梅·沙塞尔(Aimé Césaire)笔下“化腐朽为神奇的武器”——教育、文化和知识,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构筑起护卫和平的屏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通过种种创新办法,旨在唤起公众宽容、尊重的价值观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的前任主编爱德华·格利桑(Edouard Glissant, 1928—2011)曾经指出,艺术可以激发“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是能够映射出身份的一面镜子”。艺术创作是文化间对话的滥觞,是在全球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当中起着沟通作用的桥梁。
很多人,包括青年和中老年人,都愿意传播关于和平、宽容和尊重权利的精神。我在2015年发起的“#为遗产而团结”运动(#Unite4Heritage)见第9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大批支持者的响应。这项倡议在建设和平事业中体现出蓬勃的活力,仿佛树木在广袤的森林中默默生长,即便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那些正在被砍伐的树上。
就让我们继续发展壮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项“软实力”,继续相信“化腐朽为神奇的武器”的力量,人类正耐心地铸造这些武器,以期缔造持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