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吴哥水危机

bd_site_0668_0058_1.jpg

Chaque année, 2,5 à 3 millions de touristes visitent le temple d’Angkor.
© UNESCO / Eric Esquivel
吴哥建筑群与它所在的暹粒市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成为受害者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吴哥的水资源逾加匮乏,政府不得不采集地下水以满足需求,结果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不仅威胁到当地的陆地生态系统,也让这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文化遗址面临地表沉降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会同国际专家及当地政府协商研究从洞里萨湖生物圈保护区引入水,确保这一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进而阻止吴哥窑所在地地表的沉降。

尚伦·索克(Chamroeun Sok)

吴哥窟占地四百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寺庙建筑群及古迹遗址之一,位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的吴哥考古公园中心地带。大约二十五年前,这里向公众开放,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仅去年一年这座无与伦比的中世纪遗址就接待了400多万名游客,其中250万是外国游客,这对这一地区原本就稀少的水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包括112座村庄和成片森林的吴哥建筑群以及附近因旅游业兴旺发展而崛起的城市暹粒,都有可能因为自身的成功而成为受害者。这里人口已经突破一百万并且还在继续增长,络绎不绝的游客刺激着这里经济的增长,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这座曾经沉睡的边远省城变成了一座繁华的都市。现在这里不仅有一座国际机场和一百多家酒店,还有数不清的餐馆、咖啡馆、市场和商店,但是这里为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前绿油油的草坪、华丽奢侈的建筑、以及顶级高尔夫球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

过低的地下水位

暹粒省每年缺水高达约3亿立方。为了支持无节制的增长,满足由此引发的用水需求,暹粒水务部门每天要抽取大约27,900立方地下水。城里的很多酒店和其它商业企业为了满足自己的用水需求都在私自非法钻井抽水,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这里的地下水水位。

暹粒地表五米以下就有地下水,所以很容易被采集。非法抽取地下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准确数据)威胁了吴哥窟的寺庙与宝塔的稳固性,这一建筑瑰宝原本就是建造在沙基之上的,靠地下水的持续供应来维持稳固,而地下水的水位则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涨落。

地表沉降,或者说土地表面的下降,有可能对这个千年来历经自然灾害和战乱冲突而幸存下来的寺庙群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抽取地下水是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沉降的常见原因,而地表沉降是不可逆的,即使重新注入地下水也不可能恢复。虽然吴哥窟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地表沉降,所以在这方面也没有做过具体研究,但是有一天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危及这一世界遗产地。

旅游业收入占柬埔寨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长达三十年的冲突之后,旅游业在这二十年的和平时期为减除贫困做出了贡献。虽然柬埔寨王国政府一直试图减少这一地区的人口,但是要限制附近地区的村民从暹粒省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中获益是行不通的。

既要充分满足这一地区的用水需求,又要保证吴哥窟寺庙群的稳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两个机构展开了合作,它们分别是:保护和开发吴哥窟历史遗迹国际协调委员会 (CIC – Angkor) -- 这是一个集中了不同领域技术专家的论坛; 吴哥与暹粒遗址保护和地区整治政府部门(APSARA)——这是一个负责公园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这些合作方为保护这项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工作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为满足暹粒市及其周边的每日用水需求就必须抽取地下水,图为地下水水位在抽水前后的对比。

© Hang-Peou / Eric Frogé

利用洞里萨湖的水资源

解决水资源匮乏的一个可行办法是从附近洞里萨生物圈保护区的洞里萨湖抽水。在柬语里“洞里萨”的意思是“巨大的湖”,它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吴哥窟巴戎寺(Bayon)的浮雕就描绘了这一地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洞里萨的许多植物被柬埔寨人用于祭祀或药用,大约两百万柬埔寨人以湖区的淡水渔业为生——这里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淡水湖之一,年均捕鱼量超过25万吨。

在批准向暹粒调水的项目之前,柬埔寨政府必须就这一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评估,因为这片生物圈保护区是洞里萨河的发源地,也是流经东南亚五国的湄公河的洪水调节器,所以对柬埔寨乃至周边各国都意义重大。每年雨季的时候,湄公河涨水后,多余的水会流入洞里萨河,受此影响,洞里萨河的河水就会被迫流回洞里萨湖,与旱季时洞里萨湖的湖水流入洞里萨河的方向正好相反,这使湄公河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条每年两次反向流动的大河。每年的回流可以让湖里的水深从1到1.5米上升至8到10米,湖面也会扩大五倍,形成滩地。

这里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保护区之一,自1999年以来繁殖复兴了数种濒危的鸟类, 洞里萨湖及其滩地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命名的生物圈保护区。

 

停止倾倒垃圾

年增速高达20%的旅游业发展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尽管很大一部分寺庙群会在举办仪式时得到清扫,但垃圾的管理状况一直堪忧。垃圾成堆在暹粒司空见惯,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会随意把垃圾直接扔进河里。沿岸的居民一直在抱怨河水已经脏得无法取用或洗澡了,他们说十二年前水还非常干净,可以直接取来家用,但现在河水却变得又脏又臭。

尽管吴哥窟东北四十公里处的荔枝山没有受到每天成群结队出入寺庙的游客的骚扰,但山上茂密的树林却饱受乱砍滥伐的困扰。位于河谷上游的这座山是流入洞里萨湖的暹粒河的水源地之一,非法采伐和滥种腰果树与豆类等经济林木破坏了这里整个生态系统的水文状况,影响了渔业的产量。

一项联合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起了一个“改善与恢复吴哥世界遗产地和暹粒市水利系统”的试点项目,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角度提出各类解决方案,促进实现这一流域社会-环境互动的可持续转型。在试点地区、国家、区域和社区层面的合作互动、学习联盟、和定向介入能力建设,以此强化政策、立法和制度框架。

这个项目还包括一个关注水资源的运动,意在提升暹粒居民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下水位下降会对吴哥窟产生的影响以及乱砍滥伐会对洞里萨湖生物圈保护区造成的后果。因为只有当政府部门、利益攸关方及当地居民真正开始合作时,暹粒省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例如,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它颁布的禁止砍伐荔枝山树林的禁令。

要解决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就必须有抽水率、地下水位及补给率等基础信息的准确数据,并且可以在相关的地区和国家机构之间分享这些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基于预测的水资源管理规划。抽取地下水的数据应该有助于准确判断对地下水的需求,而且吴哥窟周围应该设立一个地下水位监测系统,这样就能在地下水位过低时向泵站和私人用户发出警告,提醒他们暂停抽水,让地下水得到补给。

振兴古老系统

首先要做的是教育人们不要再把垃圾随便扔进河道,同时发起倡议治理暹粒河,使它将来可以成为旅游胜地和地表水供应源。此外,进一步修复吴哥周边更多的寺庙,就可以减少主要遗址的客流,从而达到保护吴哥窟的目的。

最近的研究显示,一千多年前建造了吴哥窟的高棉人是水利工程大师。当时的统治者——就像现代城市的管理者——既要保护居民在雨季不受洪水侵害,又要在旱季为家庭及农业用水提供水源,所以就建造了一套支撑这一文明长达六世纪之久的水利系统。这一复杂的水利系统包括收集和分流雨水的人工池塘和水渠、用于储备灌溉用水的“baray”(蓄水池)、还有红土砌成的水池、护城河、桥梁和堤坝等。

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吴哥与暹粒遗址保护和地区整治政府部门(APSARA)的水资源管理局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为复兴吴哥古老的水利系统做准备。例如,环绕着吴哥城及吴哥窟的护城河在干涸了数个世纪之后终于得到整修,河道中再次注满了水。

尚伦·索克 Chamreoun Sok

尚伦·索克(Chamreoun Sok,大韩民国及柬埔寨)2013年毕业于韩国仁济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2015年至2016年期间担任教科文组织金边办事处业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