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仍在追寻乌托邦?
“通过培养对他人及其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观的了解而学习如何共处,以此为基础开创一种新精神……感召世人实施共同项目,或运用智慧,和平化解在所难免的冲突。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乌托邦,但这是不可或缺的乌托邦,事实上,舍此乌托邦即无法跳出愤世嫉俗或听天由命的危险循环。”这是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该委员会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担任主席,他曾任法国财政部部长,并于1985年至1994年间担任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
荏苒二十载,我们如今仍在追寻这个乌托邦,一种支撑新精神的创新教育。但我们如何臻至此境?

在缔造和平项目(Create Peace Project)所办的讲习班期间制作的 艺术品。

本期《信使》由玛丽•德•苏萨(Mary de Sousa,英国)约稿并编辑,中心主题就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教育真的能够改变人生吗?若问凯拉什·萨蒂亚尔希(Kailash Satyarthi,印度),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他通过教育和就业将8.5万余名印度儿童从奴隶制中解救出来,因此荣获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此外,如何防止学校在战时成为被袭击的目标呢?英国记者布伦丹•奥马利(Brendan O’Malley)凭借实地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平可以传授吗?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挪威)采用的方法堪称典范,给人以启迪。
世界公民培训?哈佛大学的这一创新课程由委内瑞拉专家费尔南多·M·赖默斯(Fernando M. Reimers)设计,事实证明可行。人才外流不可避免吗?喀麦隆专家吕克·恩戈韦(Luc Ngwé)认为,扭转局势,使人人受益,并非天方夜谭。恢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形象,为何至关重要?答案就在比利时列日大学教授吉恩·温南德(Jean Winand)的妙文中。
3月,我们庆祝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计划20周年。欧莱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让-保罗·阿贡(Jean-Paul Agon,法国)谈及这一计划,迄今为止该计划已支助2700余名女性研究人员。2008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得主之一及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结晶学家阿达·约纳什(Ada E. Yonat,以色列)在采访中畅谈到其钟爱的话题。

阿达·约纳什教授与结晶实验所用 器皿。

登上本期《信使》的还有两位杰出女性人物,一位是英籍苏丹裔电视名人杰伊纳布•巴达维(Zeinab Badawi),她最近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洲通史》改编成BBC的九集系列节目;一位是也门记者兼人权活动家塔瓦库尔·卡曼(Tawakkol Karman),她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令国际妇女节(3月8日)专页锦上添花,我们诚邀各位共探中国女书——公认是为女性专用的唯一书写文字之来龙去脉。
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1月27日),《信使》重温了法国律师兼政治家罗伯特·巴丹特尔(Robert Badinter)201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历史上的反犹太主义为主题所做的演讲。作者复就该主题结撰雄文一篇,深入详细阐述可以吸取的重要经验教训。
2018年版《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重点申述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该报告于世界水日(3月22日)发表,《信使》也联手探讨“绿色债券”及其新的评分标准,评判绿色债券如何改造推动金融市场,如何促进对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的投资。
最后,《信使》将带各位深度游览马里的多家广播电台,以此纪念世界无线电日(2月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今年问世70周年。我们诚邀各位透过艾伦·托尔梅德·坎贝尔(Alan Tormaid Campbell,英国)的视角,一探这场伟大历险的发端。
编辑主任,雅斯米娜·萨波瓦(Jasmina Šop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