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圈的不堪承受之重
cou_02_18_technosphere_01.jpg

在地质学意义上一眨眼的时间里,一个新圈诞生了,而且正在飞速演变。这个重达30万亿吨的圈,就是技术圈。它含有大量工业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当于15万座埃及金字塔!
扬 · 扎拉谢维奇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可分为不同的圈。有岩石圈,这是我们星球的岩基;有水圈,代表地球上的水;还有冰冻圈,包括天寒地冻的两极地区和巍巍高山。大气圈有我们呼吸的空气,而生物圈由地球生物体构成,我们就是生物圈的一部分。这些圈,在我们的星球自46亿年前产生以来的大部分或全部时光里,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最近,一个新圈产生了,它就是技术圈。
我们所理解的技术圈,是美国杜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地质学家兼工程师彼得·哈夫(Peter Haff)提出的一个概念。和人类世一样,它正迅速为人们所认知,例如,它已成为德国柏林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世界文化之家”最近一项重要倡议的焦点。
技术圈和人类世一样颇具争议,尤其是它赋予人类的角色和对人类施加的限制。它表明人类实际能左右地球系统的自由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
技术圈包括人类制造的所有技术物品,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它是一个系统,而不只是日益增加的技术硬件集合。这一区别至关重要,我们不妨将它与人们更熟悉的生物圈概念作比较,以资说明。生物圈一词原本是由19世纪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聚斯(Eduard Suess)创造的,俄罗斯科学家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Vladimir Vernadsky)在20世纪予以发展。他提出,生物圈不仅仅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还包括了生物群与有机生命赖以为生的空气、水和土壤以及为其提供大部分能量的太阳能。生物圈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它与地球的其他圈相互联系和重叠,但同时拥有自己的动力和衍生性质。
干预自然
同样,技术圈不仅包含我们的机器,也包含我们人类,还有我们借以与技术产生互动的专业和社会系统:工厂、学校、大学、工会、银行、政党及互联网。它还包括我们大量饲养以供我们食用的家畜、为养活家畜和我们自己而种植的作物,以及经过大面积改造后脱离自然状态继而承担种植任务的农业用地。
技术圈还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矿井与采石场、油气田、城市、工程河流和水库。它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废物,从垃圾填埋场到空气、土壤和水污染。某种原始技术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零星散落在地球上,对地球来说微不足道。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互联的系统,是我们星球上一个新的重要发展。
技术圈有多大?一种粗略的衡量方式是评估实物部分的质量,从城市、被挖掘和推平后构成城市地基的土地,到农业用地,再到公路和铁路等。按数量级估算,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使用或使用后丢弃的物质大约有30万亿吨。
技术圈的实物部分也多种多样。数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制造了诸如石斧之类的简单工具。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中叶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全球化大加速以来,各种机械和制造品急剧增加。技术也得到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之前,我们的祖先世代很少看到技术变革。现在,在几乎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里,手机——在此仅举一例——已经开始被公众大量使用,而且已经经历了数次更新换代。

形成未来的化石
此处用一个类比或许可以显示出这个星球上新生事物的鲜明特质。我们或许可以将技术品(包括手机在内)视为地质学上的技术化石,因为它们是生物制成的构造物,坚实而不易腐朽。它们将形成未来的化石,描述“人类世”的地层特征。
没人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技术化石,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其数量已超过已知化石种类的数量,就此看来,现代技术多样性也超过了现代生物多样性。技术化石种类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因为技术演变速度远超生物进化速度。
生物圈几乎全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相比之下,技术圈的某些部分虽然也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为动力,但是其绝大部分还是依靠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获得动力。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实际上来自亿万年来积聚在地球深处的封存在化石中的阳光,而今在短短几个世纪里就要被消耗殆尽。
人类对水磨之类动力源的使用已有数千年,但是现在为技术圈提供动力所需的能源以完全不同的规模突然巨增。据估计,人类自20世纪中叶以来集体消耗的能源,比全新世前1.1万年中消耗的全部能源还要多。
被废物淹没
但是技术圈在一个关键方面有别于生物圈。生物圈极善于循环利用其构成物质,这种能力使之能够在地球上绵延数十亿年。相比之下,技术圈不善于循环利用。某些废物触目惊心,如全世界海洋和海岸线上堆积的塑料。还有一些种类的废物,无色无味,我们看不到,比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目前,工业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质量巨大,接近一万亿吨,相当于15万座埃及金字塔。如果任由废品迅猛增加,技术圈以及依赖技术圈的人类的存续将受到威胁。
技术圈是生物圈的衍生物,它和生物圈一样,是一个拥有自身动力的复杂系统。我们人类形成复杂社会结构、开发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人类产生的重要因素。但是,哈夫强调,人类与其说是技术圈的创造者和引导者,不如说是技术圈内部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技术圈通过提供食物、庇护所和其他资源,维持着当前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维持它的存续。技术圈的发展促成了人口增长,使之从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的几千万人,增长到如今栖居在地球上的73亿人。仅一项技术创新——利用哈伯-博斯制氨法制成的人造肥料,就养活了大约一半人口。
技术圈今天的演进,并不是因为它受到人类某种控制力的左右,而是因为有用的创新技术产品的发明和出现。目前,人类系统和技术系统正在共同演变。
正在改变的地球栖居条件
当前,技术圈可能被视为生物圈的寄生者,它正在改变地球上的栖居条件。这使得动植物物种的灭绝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还在加速),气候和海洋化学性状发生了大多不利于现存生物群落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又会反过来损害生物圈的运作和人类种群。因此,理想的做法是,人类应当努力帮助技术圈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的形态。尽管如此,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别无选择,只能维持技术圈的运行,因为现在我们的集体生存离不开它。
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有效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行动的自由度,是不断演变的技术圈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为此迈出的第一步,便是更全面地理解我们的星球在这个非凡的演变新阶段的运行方式。此刻,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