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时事

倾听湖水的声音

cou_02_18_tsa_tue_02.jpg

夜幕降临大熊湖畔。当地人认为,大熊湖是北极区最后一个天然未凿的湖,湖水深处有一颗Tudze即“水心” 在跳动、呼吸。

生活在加拿大西北地区中部的大熊湖人,已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数十年努力,他们终于在2016年赢得自治权。同年,他们还将自己的领土萨图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他们走上了保持他们存亡所依的水之心活力的正确道路。

陈晓蓉

“我每天乘船外出六小时,从湖的这一边到对岸,这还要看天气情况如何,几乎天天如此。放眼望去,只见平坦无垠的土地——这是我的祖先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我时常告诫我的儿子们:‘看着这片土地,它就在这里,向你们讲述它的故事,你们不想听吗?不过你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这个要求儿子们倾听土地声音,还愿意穿越三万平方千米冰封之地的男人,到底是谁?他名叫雷蒙·图特丘(Raymond Tutcho),居住在大熊湖湖畔——北极地区最后一个原生态大湖。

敬畏自然、敬重长者之风,深深扎根于他族人的心底。他的族人不过600人,几乎都是萨图投音甸尼人。甸尼人是生活在加拿大西北地区中部的第一民族中的一个土著群体。他们生活在德利纳(Déline),大湖西岸的一个很小的聚居地。“萨图投音”的意思是大熊湖人,“德利纳”的意思是水流之地。图特丘(Tutcho)是新成立的德利纳戈特音政府首长,该政府是加拿大第一个土著公共自治政府,成立于2016年9月。

独特的关系

大熊湖人相信,大湖有一颗心(Tudze)。这颗“水之心”在湖底跳动着,将它的生命之水输送到全世界的江河湖海。大熊湖的原始荒野,是他们的宇宙观、历史和传统律法的根基,也是德利纳可再生资源经济的根基。

甸尼人欣赏世间万物。他们认为动物、飞鸟、游鱼、雷、电、水、石,皆有生命力,都必须受到尊重。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发,万物各具灵性。因此,通过遵守法则成为这片土地的有效管理者,甸尼人这一群体使大熊湖人的精髓得以留存。

长老们不断告诫族人,必须用心守护这片土地赐予他们的东西。只有妥善维护这些馈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会丰衣足食。

“千百年来,我们与这条湖及其环境保持着一种独特关系,”政府主议事会的长老代表查理·内耶尔(Charlie Neyelle)解释说,“有人预言,大熊湖将是最后一个因为水之心仍在跳动,水源还生机勃勃的地方,”他还补充道,“但是如果我们杀害它,如果它死去,一切都将死亡。我们需要教导人们了解水的重要性,以防这种事情发生。”

“我们不看重金钱,”长老利昂·莫迪斯特(Leon Modeste)解释说。族人们担心的是,现代化将为保护区带来更多开发项目,打破自然平衡。

管理自己的土地

虽然德利纳的长老们长期劝告每一个人与他们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但是气候变化和日益沉重的发展压力已让借鉴传统并采取其他保持他们生活方式的措施势在必行。

族群依靠渔猎满足大部分生活之需。它的可再生资源经济包括有限但却日益扩大的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开发。

建立土著公共德利纳戈特音政府,对这种经济有莫大帮助。自治是数十年政治活动的结果,这来之不易,意味着德利纳族群如今拥有了一个政府,设立了一套规则,因此就更容易保护他们的文化、语言、信仰活动和以土地为依托的生活方式。

例如,当注意到驯鹿数量由于气候变化从15年前的50万头减少到6万头时,德利纳戈特音就开始限制对于这种动物的猎捕。“我们都遵守这些规则,”德利纳戈特音社区经济发展干事莱昂纳多·肯尼(Leonard Kenny)说。但他也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猎捕其他动物,比如驼鹿。

2013年,德利纳的长老们和重要社区机构就建立生物圈保护区举行了会谈。翌年,萨图生物圈保护区指导委员会成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扩大了关于土著人民在管理自己的土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共识。

2016年3月,萨图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此事受到整个族群的一致欢呼和庆祝。“大湖不能为自己说话,但我们将为大湖代言,”生物圈保护区协调员吉纳·贝哈(Gina Bayha)兴致勃勃地说。

由德利纳居民组成的萨图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生物圈的落实工作。成员包括德利纳可再生资源委员会代表、德利纳其他重要机构代表、加拿大国家公园代表长老和青年代表。委员会根据共识作出决策。

萨图方圆9.33万平方千米,是北美洲最大的生物圈保护区,涵盖了北极区最大湖泊大熊湖。该湖全部位于加拿大境内,部分流域位于萨图定居区的德利纳区。

该流域大部分地区为广袤的原始森林和针叶林,以及河流和山脉所覆盖,它分为三个生态区:西部泰加林平原;东南部泰加林防护带,包括卡姆赛尔河流域;以及位于大湖东北边缘的北极南部生态区。在这三个生态区内,土地被进一步划分为9个生态区域,22个生态小区。每一区域都特点鲜明,是地貌、永冻土、土壤、气候和独特的生物群落的组合。

萨图的水系大多没有受到污染,渔业状况良好,野生生物物种丰富,有大量的动物栖息在这里,包括瘠地冻原地带的驯鹿、灰熊、驼鹿和麝牛,以及各种候鸟,证明了该保护区具有高度的生态完整性。


大熊湖人主要靠大湖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生活。

不要让现代化扼杀这颗心

让传统与现代生活相协调,同时确保土著人民能够保卫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福祉,殊非易事。对于加拿大的第一民族人民也是如此。现代生活与现代技术血肉相连,而现代技术的利用要依靠现代语言知识。年轻人学习英语,逐渐忘却他们的部落语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濒危语言地图,加拿大有88种濒危语言。其中大熊湖人民所用的萨图奥提音雅提语(Sahtúot’įnęYatį,2006年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为1100人)为加拿大四个族群所使用,被认定为“确实濒危”,这意味着在家里孩子们不再将这种语言作为母语来学习。它离“灭绝”仅有两步之遥。那么,老人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如何传递给下一代?随着语言的消失,土著知识也在消失。

2016年12月6日,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Justin Trudeau)宣布承诺在该国“颁行一部与土著人民共同制定的土著语言法,其目标是确保要保存、保护和振兴第一民族、梅蒂斯和因努伊特语言”。

德利纳戈特音正在加强教育系统,计划通过自己的法律,确保教导和鼓励德利纳人在工作场所使用他们的土著语言。

这些努力反映了加拿大的开放心态和在现代化治理结构内向传统主权的回归。它为在人类和地球之间建立尊重、和谐、休戚与共的新型关系的其他生物圈倡议提供了重要借鉴。

希望萨图的经验鼓励更多土著族群管理他们自己的生物圈保护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谨以此文纪念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延伸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