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影像

大河奔流的土地

cou_01_19_zoom_01_web.jpg

捕鱼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

摄影:萨克尔·普罗蒂克
文字:卡捷琳娜·马尔克洛娃

21 世纪初,孟加拉国摄影师萨克尔· 普 罗 蒂 克(Sarker Protick) 当 时 还 是 一 名 高 中 生, 他 读 到 了玛 尼 克 · 班 多 帕 德 亚 亚 (Manik Bandopadhyaya) 的小说《博多河上的船夫》。这是 20 世纪孟加拉语文学的经典之作,书中描述了人与水之间的独特关系——河水带来繁荣昌盛, 也召来灭顶之灾。普罗蒂克对此并不陌生。与 1.62 亿同胞一样,他出生在大河奔流之地,季风决定了他的生活节奏——每年五月至九月间,季风带来的雨水会淹没三分之一的国土。

洪水给这片土地和人民带来了破坏性影响,其破坏性不亚于河流侵蚀, 后者导致每年损失耕地 15 至 35 平方千米。* 但洪水也在孟加拉国与印度共有的孟加拉三角洲造就了肥沃的土地。

孟加拉国的 230 条河流带来了大量沉积物,这片土地通风良好,又得到灌溉,吸引农民甘冒风险在河两岸定居下来。“朝为国王,暮成乞丐”。在洪水中失去一切的农民唱着这首歌, 回到河边重建家园。

在这片得于洪水、又毁于洪水的土地上,孟加拉人显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存能力,深深吸引着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普罗蒂克。几年后,他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从印度恒河汇入孟加拉国河流的孟印边境开始,沿着波涛汹涌的博多河开始了一段旅程。

2011 年 11 月 3 日夜间,他亲眼看到汪洋中的一段河堤突然崩塌。普罗蒂克说:“突然之间,上学时曾经读到过的河流侵蚀现象就残酷地发生在我眼前。”这次事故发生在依苏瓦迪乡。“我看到这些人失去了家园和土地,失去了一切……,同时也看到他们依然坚强乐观,依然顽强地生活,这让我深受感动。”来自达卡的普罗蒂克在七年间多次返回这里,完成了他的系列摄影作品——《河流和失落的土地》。

在普罗蒂克的作品中,伊苏瓦迪的天空总是阴雨朦胧。他说:“我的照片讲述的是被河流吞噬、消失不见的土地。我希望这些照片能够传达出某种忧思和失落。这一系列作品显示出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堪一击,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我非常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生命的奥义。” 每当季风过后,水中会冒出一些季节性岛屿,让刚刚失去土地的数千民众有了暂时的安身之地。**

人类竭尽全力去适应逆境,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逆境在日趋恶化。

孟加拉国大部分国土地势平坦, 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数量增加,强度加剧,再加之喜马拉雅冰川(孟加拉三角洲河流的发源地)加速融化,使得孟加拉国成为全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从萨克尔·普罗蒂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脆弱的平衡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信使》杂志谨以此图片报道纪念3月22日“世界水日”。

*根据国别流离失所监测中心(IDMC)的数据,2017年约有95万人因极端天气事件而流离失所。
**根据法国杂志《人类与迁徙》(Hommes&migrations),2010年有500万人生活在这些临时岛屿上。

Protick Sarker的官方网站

在短暂形成的岛屿上的一对父子,这里草木丰盈,有利于发展乳品业。

年幼的布利斯提(Brishty)独自坐着,因为河流侵蚀,他们一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在河流泛滥之后,肖姆·纳特·库玛尔(Shom Nath Kumar)变得一无所有,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村庄。

这家人失去了土地,他们从陆地区搬到这里,在河塘或者说在季风过后形成的岛上定居。

尽管前景难料,但短暂形成的小岛或者河塘依然吸引着农民来到这里。

两名男子沿着坍塌的河岸小心翼翼地前行。

放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