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l Heath,加拿大) 科学家、电影制作人,在北极地区与因纽特人共同生活了 20 年,致力于将生态学、海冰动力学和数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因纽特人的知识结合起来,是因纽特慈善机构北极绒鸭协会(AES, 总部位于努纳武特的桑尼基鲁阿克)的执行董事兼联合创始人。

在因纽特语里,siku 意为海冰。如今,这个词代表的网络平台正在彻底改变加拿大北极地区土著族群获取古老知识和吸收当代技术的方式。事情的起源是有人看到几只绒鸭在浮冰上苦苦挣扎,15 年后,这个当初看似不起眼的故事发展成一个令人赞叹的项目,将最古老的知识与最现代的技术融合在一起。
乔尔·希斯、卢卡西·阿拉古塔纳克
2002 年,加拿大努纳武特的基吉柯塔鲁克地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在距离桑尼基鲁阿克族的营地不远的地方,几名因纽特人手持鱼叉, 在刚刚封冻不久、不甚厚实的冰面上开路,一队生物学家小心翼翼地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开阔的水面上升起了冰雾,四周有如梦幻仙境。
贝尔彻群岛东侧的一大片浮冰带不久前结冰了,一群绒鸭正在拼命划水,希望保住剩余的水面不要结冰。这片水面对于绒鸭潜入水下寻找它们赖以为食的贻贝和海胆至关重要。
浮冰的边缘散落着一些死鸭子的残骸,已经被包裹进了不断推进的冰层。率领这支考察队的因纽特人——西梅奥尼·卡维克(Simeonie Kavik)、伊莱贾·奥凯图克(Elijah Oquaituk)和卢卡西·伊帕克(Lucassie Ippak)都是出色的猎手,他们转过身去,对跟在后面的生物学家说:“我们一直想要告诉你们的,就是这件事。20 世纪 90 年代初, 族里的一位长者注意到,冰上死去的绒鸭多得就像海滩上的石块。”桑尼基鲁阿克族的猎人和长老当时确实向加拿大主管部门发出了警报,但这一现象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2002 年的这支考察队希望揭开绒鸭大批死亡的原因。考察队中的一名生物学家设计了一台水下摄影机,可以拍摄绒鸭在冬季潜到浮冰下觅食的情况。我当时还是一名博士生,在此后的两个冬天里,我一直驻扎在海冰边缘,在卡维克和奥凯图克的指导下跟踪拍摄绒鸭的生存之道。
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像资料。这个项目一直持续了七年,桑尼基鲁阿克族的几乎所有家庭都积极参与了进来,最终完成了纪录片《羽之歌》(2011 年)。这部影片先后获得了十几个奖项,着力描述了当地社区与绒鸭之间的独特关系,以及人与鸭共同面临的环境变化问题。
贝尔彻群岛的因纽特人对待绒鸭, 绝不仅仅是感兴趣这么简单,他们以绒鸭为生。包括绒鸭在内的大部分鸟类会向南迁徙,但哈德逊湾绒鸭在整个冬季都会留在贝尔彻群岛一带。由于当地没有驯鹿,因纽特人需要绒鸭的皮毛来制作传统皮大衣,而且鸭肉在一年四季都是因纽特人重要的食物来源。
电影上映后不久, 在 2011 年成立了北极绒鸭协会(AES)。由于社区主导的研究方案得到了加拿大政府国际极地年(2007—2008 年) 计划的支持,而且社区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着手开始动员工作,因此前期准备进行得很充分。几乎就在同时,桑尼基鲁阿克族提出了一项方案,召集了居住在哈德逊湾和詹姆斯湾一带的 28 个因纽特人和克里族部落,将各个族群关于环境变化的知识汇集起来。方案成果之一是在 1997 年出版了《海湾之声》。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是人们了解当地知识的不二之选。
北极绒鸭协会是以因纽特人为主的慈善机构,目的是增强当地人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承担起对当地环境的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早期方案侧重于评估海洋和海冰的变化情况,培养猎人和青年学会使用盐度和温度测量工具,建立延时监测站,进行冰芯和海水采样。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创建北极绒鸭协会社区主导研究网络,成员包括桑尼基鲁阿克族(努纳武特)、伊努克朱克族、厄缪亚克族、库朱瓦拉皮克族(魁北克努纳维克地区)和契沙西比族(居住在魁北克原住民保护区的克里族部落)。这些毗邻而居的部族都感受到了当地环境的变化,他们之间的合作可以让人们对当地环境变化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曼尼托巴大学、卡尔顿大学和北极网络提供了学术知识,努纳武特综合监测计划(NGMP)、努纳维克原住民保护区野生动物委员会(NMRWB) 和契沙西比的克里族提供了资金,在这样的帮助下,社区研究网络已经能够建立伙伴关系了。提高了能力之后, 便可以处理北方污染物方案等新的优先事项,并且可以在加拿大极地知识署的资助下将网络拓展到其他地区。
随着能力不断提高,各部族又确定了三个优先事项——加大青年参与力度,协助解决当地错综复杂的司法管辖权问题,准实时分享成果和协调各方。
为吸引青年参与,社区研究网络与努纳维克教育局合作制订了以因纽特人为中心的科学培训和教育整体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极海冰教材”。这套教材采用了交互式多媒体工具,青年可以与猎人结为合作伙伴, 直接参与当地研究。
关于第二个优先事项,2018 年召开了首届哈德逊湾峰会。来自詹姆斯湾和哈德逊湾的 27 个因纽特人和克里族部落,以及 97 个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成立了哈德逊湾联盟。这个论坛致力于在多个司法管辖权并存的地区,推动协作和协调管理。
关于准实时共享数据的第三个优先事项,社区研究网络中的五个部族在 2014 年创建了一个网络平台,确定了简明基本地图和相应的时间表, 并提供了社区研究人员的资料,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在线分享盐度测量、冰芯采样和污染物监测的结果。
这个原型系统最初命名为 IK- MAP,它不仅证明了众多合作者迫切需要开展数据管理工作,还让每个部族都可以利用各自的知识体系来解释数据,并且检验自己得出的结果是否与整体情况相符。在以往,研究方案的成果往往会被锁进南方某地的学术档案柜,从此不见天日。
如今,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包括精通技术的因纽特青年。网络平台增设了新功能,用户可以给照片和帖子添加标签——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野生动物物种、因纽特语中对于冰的细致分类,以及各种测量、评论和意见。
2015 年,北极绒鸭协会与“谷歌地球扩展服务”合作,开发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可以远程观测海冰的谷歌街景地图,不仅可以看到桑尼基鲁阿克族的营地,还可以看到冬季形成的冰间湖和浮冰带。这个平台为北方和南方居民探索北极海冰开辟了新的途径。
接下来是创建社交媒体网络和绘图平台,这主要是以因纽特人为主, 而且基本上是为他们服务的。由此诞生了“SIKU :因纽特知识百科和社交绘图平台”,在赢得 2017 年加拿大谷歌影响力挑战赛后,平台迎来了新的资金注入。在因纽特语里,siku 意为海冰。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将冰比喻为连接的通道和北方的变化。
平台目前处在测试阶段,它为因纽特人集中提供多种重要工具和服务。借助多颗卫星,关于各个族群的概况介绍可以提供准实时的当地天气、潮汐和海冰图像。平台计划在 2019 年年底正式启动。此外还开发了一个移动应用程序,极大地拓展了系统记录土著知识和观测结果的范围。
当然,移动应用程序毕竟不能替代亲手拿起鱼叉检查冰层,也不能替代从老人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的经验学习。不过,将现代科学成果与数百年来积累的土著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利用因纽特语中对于冰的细致分类, 监测存在危险的海冰状况。人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这些术语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相结合,这样一来,土著族群就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实时远程获取相关信息。
各个组织和族群之间现在可以分享各自的新闻、报告和博客。青年通过分享狩猎故事和传播传统地名,全方位感受当地文化。曾经被科学家当作逸闻趣事的意见,现在可以得到系统记录和量化。数据管理和权限保护政策意味着,现在由当地民众负责管理他们的数据和知识产权,并选择分享方式。
从 15 年前有人看到浮冰上有几只绒鸭开始,直至今天,这个项目已经发展成熟,其研究范围远远超出了哈德逊湾绒鸭的冬季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