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挑战,伦理挑战
全球变暖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摄氏温度的问题。伯纳德·费尔茨(Bernard Feltz,比利时)坚称,它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直接结果。他认为,之所以出现气候问题,科学负有重大责任。卡特里奥娜·麦金农(Catriona McKinnon,英国)补充道,政治也难辞其咎:一些努力本可以使我们免于遭受当前气候的紧急状况,但它们却因政府否认气候变化而严重受阻。随后,她还提出了是否应当用刑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事实上,安妮-索菲·诺韦尔(Anne-Sophie Novel,法国)指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和非政府组织正在通过司法手段要求实现气候公正。有时,他们能获得胜诉——仅在六年前,这还是无法想象的。
许多政治人士正在大力支持绿色产业,这会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条出路吗?蒂亚加扬·扎亚拉曼(Thiagarajan Jayaraman,印度)回答说,是的,但前提是考虑社会公正。他同时也阐明,这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都罕有实现。佐芬·T·易卜拉欣(Zofeen T. Ebrahim,巴基斯坦)表示应对全球变暖和战胜贫穷一样重要,她以本国的百亿棵树造林项目为例阐述了这一观点。维克多·布利(Victor Bwire,肯尼亚)解释说,另一个利用绿色能源的例子是太阳能水泵和太阳能灯的安装,这项工作正在为非洲农村社区人民的生活带去极大改变。
图片:Luc Schuiten
曼努埃尔·古斯曼·亨尼西(Manuel Guzmán Hennessey,哥伦比亚)坚持认为,要想建立一个无碳社会,避免噩梦成真,就必须从城市着手。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三,消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能源。如同C40城市网络非洲区域主任黑斯廷斯·契科科(Hastings Chikoko,马拉维)所言,正因如此,城市在制定应对气候危机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由于大多数脆弱城市都位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合作将大有裨益,我们必须团结全球的力量以应对气候变化。然而约翰·哈廷(JohanHattingh,南非)表示,全球各地存在巨大差距,这既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它导致人类无法加强团结、相互合作。同样表示担心的还有法籍丹麦裔艺术家蒂埃里·若弗鲁瓦(Thierry Geoffroy,化名Colonel),他感觉自己像是在荒野中呐喊,但他拒绝放弃。人们对气候问题的集体性冷漠使他感到震惊,因此,他在全球各地开设“急诊室”系列展览,并组织“疾速奔跑”活动,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应对气候问题的意识。同样的希望也鼓舞着阿尔沙克·马基强(Arshak Makichyan,俄罗斯),几个月过去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
在 “观点” 栏目,我们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审视了人类的未来。在“影像” 栏目,我们前去探访阿拉伯青年,他们追随着七个世纪前摩洛哥探险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的脚步一路前行。在“嘉宾”栏目,我们游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这座城市在2019年7月主办了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时事”栏目则带我们来到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执政25年后的南非。在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之际,本期《信使》还专门介绍了另一位伟大人物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
雅思米娜·萨波瓦(Jasmina Šopova)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