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el Guzmán Hennessey) 哥伦比亚波哥大罗萨里奥大学教授,“拉丁美洲气候论坛网络”(KLN)创始人。该网络由顾问委员会和多位知名环保人士组成,并作为独立组织与多所大学、公司和民间团体开展合作,致力于推动有助于建设低碳社会的气候行动。

非国家行为体必须率先行动起来,向建设低碳社会迈出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是最主要的力量。要摆脱气候变化这场噩梦,我们必须在《巴黎协定》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密切合作,还必须采取输送电力、低碳住房和大规模能源转型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曼努埃尔·古斯曼·亨尼西
2018年10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专委)发布了《特别报告》。在此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地球平均温度增幅的临界点(气候从某一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稳定状态的关键阈值)是2摄氏度。但现在我们了解到,这个临界点应是1.5摄氏度。气专委的科学家指出,假如地球升温幅度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社会将面临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包括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强烈热浪和严重干旱来袭,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且强度升级。
2015年《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制定的条约不足以阻止这场灾难。科学家解释说,如果要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不是《巴黎协定》规定的2摄氏度,那么在2030年之前,人类务必要将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减少大约45%,到2050年必须实现净零碳排放。然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确定的减排目标平均仅约为25%。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气专委呼吁人们“在社会的各方各面尽快作出影响深远、前所未有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减少碳排放量。化石燃料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关系到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地球温度的平均增幅,由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变暖——过去三年是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段时期。
部分科学家认为,到2030年,我们将有条件创造一个低碳社会。他们这样笃定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些科学家指出,净零排放社会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并且那不是一种“替代性”或实验性的社会模式:它意味着低碳将成为考验地球生物生存能力的一项新标准。
国际能源署(IEA)是这方面最具权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旗舰出版物《世界能源展望》(WEO)自1977年以来每年都会发布。以该机构的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公民、企业家、市政府和大学等新兴非国家行为体在低碳化工作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多个平台展现了这些新兴行为体开展的气候行动,相关日常报道表明,转型工作正在取得进展,有时还能超前达成国家的既定目标。以下这些实例体现出的必然趋势为人们带来了希望。
首先,在2016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容量增长率超过了其他所有能源。2010年以来,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和风能装置的成本各下降70%和25%,而且光伏电池的成本也降低了40%。2020至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预计将占到总发电量的48%。此外,欧洲理事会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应实现的新目标,其中包括减少40%的碳排放量,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27%,以及将能效提高27%。
假如我们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集中开展转变型气候行动,并且于2020至2030年在国际层面以协作方式旗帜鲜明地采取这些行动,那么就有可能实现低碳社会。
为什么要从城市做起?这是因为城市排放了四分之三的温室气体(GHG),消耗了三分之二的世界能源。全球约有70%的城市已经不得不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而且几乎所有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到2060年,预计将有超过10亿人(届时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生活在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地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气候和能源问题顾问巴哈雷·塞耶迪(Bahareh Seyedi)提供的这些数据全面体现了城市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引人深思。
显然,各个城市必须在2020年底之前(迫在眉睫!)制定出气候行动计划,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这些行动计划可以围绕三大核心进行安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强地球抵御能力,开展减排教育。
减少碳排放量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改变运输系统,提高能效,开展废物综合管理并促进能源循环利用,以及更新城市基础设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增强地球抵御能力,首先必须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必须以同样复杂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这一方面需要做到的是:让城市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管理和预防气候变化风险、发展循环经济、扩大地方经济体系,以及建立分散的能源系统(用于生产、分配和销售盈余的可再生能源)。对公民、特别是年轻公民的教育至关重要,因为教育能够让人们有序、快速地在社会中实现以上转变。
走净零碳排放路线的城市必须将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相结合,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从2025年开始,这些城市必须彻底放弃使用化石燃料,完全改用零排放公交车,从而确保大部分城市地区到2030年不再有碳排放。
建筑物的低碳化也很重要。首先应确立法规或制定政策,保证新一批建筑物于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到2050年,再将这项措施适用于所有建筑物。
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到2030年将人均废物产生量至少减少15%,同时将填埋或焚化处理的城市固体废物至少减少一半。
最后,城市必须开展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气候行动,充分保障居民的环境、社会、经济和健康福利,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