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ilde Hervieu, 法国) Netexplo机构编辑项目主管,与桑德里娜·卡特拉共同领导研究工作。

人工智能(AI)实现完全自动化,是否只在朝夕之间?只有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所作所为,将决定人类今后能否与那些有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技术工具和谐共存。
桑德里娜·卡特拉、马蒂尔德·埃尔维厄
多年来,我们目睹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以服务为根本、越来越方便用户的生态系统。在幕后操控这个实用的生态系统的,正是人工智能!对于个人、公民和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性化服务,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便捷,选择更合理。对于自营职业者和上班族来说,人工智能意味着更加客观的评估,更加即时的获取技术知识和专家意见的渠道,以及任何时段都可以在工作中使用的数字化帮助。对于组织和管理者来说,这是让人工智能承担更多管理职责的好机会:优化采购和物流工作,确保装置和数据库的安全,择优聘用,分配工具和人力资源——所有这些工作都可以实时完成,并且体现出最大的灵活性。
然而,面对这些无所不能的算法,我们是否就该全盘接受?为了提高效率和追求利润,我们是否就该不惜任何代价,不计任何后果?各种创新层出不穷,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些创新的源泉却渐渐被少数人所掌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警醒。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即随着人工智能的使用日益普遍,这种委托责任的趋势会愈演愈烈。在人类社会现实环境被网络全方位覆盖的当下,接口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复杂,而人工智能已经准备就绪,要加速这一进程。
站在不同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在21世纪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至少也是混合生态系统)确定人类的地位、位置和作用。这是否也是一次机遇——让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人类和人性,以便更好地设想人工智能和各种人工智能应用该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想象和记录下(书写,依然是我们的责任)哪些未来场景?面对数字赋权问题,我们亟需反思和选择适当的策略:是该禁止,还是该规范?是该逆转创新过程,还是该放慢速度?是该孤注一掷地发展某种新型生化电子人,在机器的地盘上掀起一场人机竞争,还是该相信人类与数字能力之间可以相辅相成,通力协作,从而展示出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塑性?
人工智能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极度焦虑。有人说,人工智能还很“弱小”。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会见识到人工智能的“强大”?谁将掌握人工智能?谁又有权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事?而且,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是与人类略有相似之处还是与人类别无二致?人工智能是否也会具备人类的品格和缺陷?人工智能有道德感吗?它会有某种意图吗?以这种方式开发而成的人工智能,无异于洪水猛兽。不过,假如人工智能确实是一头怪兽,那么它绝对要比小说家笔下的弗兰肯斯坦更加强悍!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是受外部意志操控的工具,就像一把锤子,而且这种外部意志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不掺杂任何人性因素。人工智能这种工具自几十年前诞生以来,就以追求某一组织的盈利性和功能性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首先是服务于某个项目、愿景或言论的工具,而当今的主流言论是效率。
人工智能不同于任何其他工具。如果说在最初阶段,人工智能是由人类一手设计和控制的应用软件,那么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逐渐掌握自主权,即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能力。目前,这个目标依然是由人类设定的。今后,昔日的软件将发展成为享有完全自主权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能够自主设定目标和手段,能够在网络中运行,而且能够修改人类的指令。未来祸福难料。
既然这种变化是可以预见的必然结果(假如保持目前的技术发展势头,这一点就是无可否认的),我们自然会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惧,哪怕人类仍然握有控制权。我们将面临一些重大挑战:解决算法和数据库的透明度问题;对于机器和机器可以提供的服务作出限制和制约;为人工智能设定完全符合人类期望的行为模式。比起技术条件,这些问题与伦理、道德和政治更加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未来将怎样发展?人类又将书写怎样的故事?
第一种情景是当前言论的自然延展。在崇拜效率、增长和自由主义的言论中,人类别无选择,只能完善自我——不是为了与机器竞争,而是为了与之合作。人工智能的出现造成了人类的就业问题,导致了人类技能与数字技能的竞争。在追求利润的社会模式中,绝大部分工作极有可能会由机器来完成。为了守住阵地,人类将采用更多的数字工具,不再满足于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寻求更强大的能力。由于人类和数字技术之间的这种相互渗透和作用,人类行为将变得更有效率,我们的理解、决定和行动速度都会加快。这种迅速觉醒和高度意识带来的回馈十分符合当前的效率言论。
轻巧、灵活、适应性极强的生化电子人可以与机器开展平等、积极的合作。数字智能网络提供的无限资源将提升这些电子人的性能;但另一方面,电子人的人性要素会由此减少。与人工智能一样,生化电子人届时也将成为追求效率的怪兽,而且这二者都将与不加区分地连接人类与机器的网络合为一体。
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相互渗透大有益处,主要是保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一些重大问题不容忽视。假如“切断”电源,会发生什么情况?谁可以访问“云”?我们要想访问“云”时是否必须同意透明度条件?需要付费吗?是会出现每个人的专属“云”,还是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云”?生化电子人是意味着平等,还是代表着社会经济鸿沟?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一旦生化电子人实现全面联网,他们将失去一切,特别是他们的技能。他们将成为使用者,沦为相关服务的临时监管者。假如他们的权利被剥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假如人工智能与人类一样,仍处在不断发展进化的阶段,这些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了。生化电子人解决方案是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派言论的产物。可是,在地球和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这种言论能够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吗?我们是否该提出新的言论?有了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工具,我们必将掌握相应的手段。
人工智能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切实改进现有的模式;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不会破坏既定秩序。此外,目前开展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并没有带来任何新的发明,也没有使言论方式发生任何转变。所以,若要总结我们的口号,那便是:让我们停止创新,开始发明!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再一次)将发明的重任托付给人类。在信念和动力的无穷激励下,人类会挺身反抗主流模式。发明体现出某种信仰、渴望、不可磨灭的目标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发明的意义,就是在空谈技术成就和财务目标之前脚踏实地,埋头工作。发明创造,是特立独行的精神世界开出的花朵,它源自男男女女的头脑,源自他们的过往、伤痕、力量、欲望或需求。不要忘记,人类的伟大天才正是在内心深处的弱点里找到了指引他们一路走向成功的固执信念,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努力克服这些弱点。
在我们所讨论的另一个场景里,既没有什么生化电子人,也没有人会拒绝将技术作为工具来使用。在另一种言论中,人类同样会使用人工智能,不过是用于其他用途,同时还要遵守使用限制和规则。按照另一种策略,人类会为人性的光辉而感到自豪,人类不必与机器一争高下,而且我们必须认识到,生化电子人所要摈弃的部分,恰恰是我们的优势。
问题不在于标准化,不在于理性逻辑,不在于因果关系、预测和过程,不在于追求效率的千篇一律的陈旧模式。我们不能把未来托付给机器。机器有着强大无比的算法,却没有任何信仰和信念;没有无政府主义者的反抗精神和敢于打破规范的勇气;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更不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比自己过得更快乐!与机器合作,无疑是有益的,但对于这种合作,人类必须更严密地监督,更合理地控制,更深入地了解。假如人人都认同这种新的说法,那么上述的一切都有可能实现。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