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cou_03_19_editorial2_web.jpg

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专委)发布了《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阐述全球升温1.5摄氏度将造成的影响。对此,人们的反响十分热烈,相关评论文章纷纷涌现。这份报告指出,为避免灾难性后果,我们必须对全球变暖幅度加以控制,使其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增长不超过1.5摄氏度。然而,众所周知,距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打赢这场世纪之战,科学家们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先完成思想上的深刻转变。
“改变思想,不要改变气候”——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8—2021年《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框架下为提高舆论认识活动制定的口号,这项战略符合2015年《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项战略提出了多项行动,涉及到若干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可靠的海洋管理(以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为基础)、水安全问题(以国际水文计划为基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下作为气候变化观察站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许多其他类型的项目也在进行中,它们有些通过媒体来提高公众认识,有些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项目网络为孩子们提供相关信息。此外,还有关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计划、为土著居民和其他弱势社群提供帮助的网络——气候前沿,以及发源于草根阶层、为变革计划探路领航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色公民。
改变思想意味着在政治、经济、工业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建立新的优先秩序。但关于这个概念,最重要的还是让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方面的伦理挑战,因为气候变化会导致种种不公正现象,并加剧不平等,这不但威胁了全球生态系统,还危及我们的基本权利。
由于对气候变化伦理问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11月通过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伦理原则宣言》。该宣言作为一项工具,可以协助所有社会参与者、特别是政治领导人作出适当的决策。
通过这篇专题报道,《信使》希望在上述尚未被大众所熟知的问题上另辟蹊径,让人们能够以新的方式去思考我们当今时代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除了媒体头条重点报道的科学问题之外,公正与公平、对人权的尊重、团结、科学与政治廉洁及个人与集体责任等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行动的主要基石。
但在实践中,事实却并非总是如此。澳大利亚专家菲利普·奥尔斯顿(Philip Alston)在其6月25日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说,即便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方面,人权团体也同大部分政府一样沾沾自喜,只有少数几个值得称道的例外情况”。人权与极端贫困问题特别报告员认为,联合国大多数的人权机构显然都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他警告说:“若是继续纸上谈兵,人类或地球将难逃一场正在迫近的浩劫。”
文森特·德福尔尼(Vincent Defourny)、雅思米娜·萨波瓦(Jasmina Šopova)
本期“广角”专题旨在纪念2019年9月23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以及2019年12月2至13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国会议(CO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