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 北京大学中非智库的首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非洲学生联合会秘书长,获得北京大学跨国法硕士学位。

2019年3月31日至4月6日,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长沙和南京举办,本次论坛的重点议题是媒体艺术时代的青年创意与创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五大洲的大约100名青年代表汇聚一堂,其中包括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汉娜·格塔丘(Hannah Getache)。她向读者讲述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中非青年建立友好关系的推动作用。
陈晓蓉 担任采访
去年春天,您连续第二年参加了“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IYF),是哪些因素促使您决定第三次参加这项活动?
自从参加了2018年论坛,我就一直期待着下一届论坛的召开。这项活动的独特之处在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可以借此机会相互沟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长沙和南京两座主办城市合作,共同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使长久的友谊在与会者之间以及与会者与中国志愿者之间建立起来。
举例而言,有一项举动可以体现出此次论坛的精神。《OPOPO杂志》创始人瑞安娜·亚伦(Rhianna Aaron)是居住在北京的一位非裔美国女性,她推出了一系列T恤,上面印着“黑是美”,还配上了英文译文“Black is Beautiful”。这象征着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渴望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携手共进。
我认为此次论坛是向非洲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非洲文化的一个契机。
与其他国家的青年交流思想,感想如何?
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我有幸见到了住在上海的南非作家基索·蓝托(Kitso Rantao)。在国际青年论坛上,人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彼此相距不过数小时车程,但从没有机会见面。
通过论坛,你还可以结识来自遥远国度的青年。在一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青年领袖克里斯蒂娜·蒙蒂斯(Kristeena Monteith)向我们介绍了由牙买加青年制作并得到当地青年追捧的多媒体系列栏目“青年,大声说出来”。该栏目探讨的专题之一就是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大框架下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遗产。“青年,大声说出来”在牙买加大获成功,由此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或任何其他的共同目标,让青年参与这一进程的每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今年,您作为“非洲裔人在中国”的联合创始人发表了演讲,能为读者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媒体平台吗?
“非洲裔人在中国”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项目,由我和鲁纳科·塞莉纳·伯纳德·史蒂文森(Runako Celina Bernard Stevenson,牙买加-格林纳达)共同创办。它于去年正式启动,最初的灵感来自北京大学非洲女性留学生组织的多次讨论。在平台创建之初,鲁纳科还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中文硕士课程,现在,她已经进入北京的英国大使馆工作。
我们受到圭亚那学者沃尔特·罗德尼(Walter Rodney)的启发,他提醒世人,世界各地非裔族群之间的自由交流和沟通是实现泛非主义理想的关键,同时,冲破边界和地域的制约也极为必要。我们接受了罗德尼的告诫,并且在中国和全球更大范围内付诸实践。
创建“非洲裔人在中国”,是由于我们坚信自己和非裔族群都应肩负起罗德尼赋予泛非主义者的责任:“认清局势,……向非裔世界传播我们的认识,……协助非裔世界的其他成员反思自身的特殊经历。”
“非洲裔人在中国”是一个媒体平台,旨在展示在中国境内或是与中国或中华民族有关的非裔民众的生活、福祉和经历,为全球非裔族群提供便利。我们应用了老少咸宜的媒体艺术,并希望能以此实现我们的目标。
2018年论坛期间,您曾经写信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且收到了致青年与会者的热情洋溢的回信。您曾说自己从没想到会收到回信,这件事对您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哪些影响?
说实话,这件事的影响至今依然没有消散。我写信的出发点是为了反映参与国际青年论坛的青年代表们的经历,我相信正是这部分内容引起了习主席的共鸣。习主席的回信体现出了他对国际青年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沙和南京的尊重。我很幸运能够担当各方的信使。
这件事带给我的知名度让我有机会进一步行之有效地倡导中非之间的双赢合作。众多媒体平台纷纷报道了这件事,我因此能够对大众发表自己对于国际关系的看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谨以本文纪念8月12日国际青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