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秘鲁印加悬索桥
cou_04_19_news_inca_bridge_bis_internet_site.jpg

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秘鲁克韦区的居民都会聚集起来,重建连接阿普里马克河两岸的悬索桥。2013年,这项在安第斯山 区延续了数百年的世俗传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乔迪·布斯奎(摄影记者兼天体物理学家,主要在南美洲工作)
从库斯科出发,沿着蜿蜒的道路小心 翼翼地驾车大约四个小时,便可到达 克韦。在 2019 年 6 月的第一个星期, 随着雨季的结束,位于秘鲁安第斯山 脉南部的这座村庄即将迎来一个非常 特殊的时刻。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当 地居民都会按照习俗参加历时三天的 古老仪式:重建奎斯瓦洽卡悬索桥。
这座桥建在阿普里马克河(在克 丘亚语中意为“山神的神谕”)流经的 克韦峡谷上,将居住在左岸的胡因奇 利、乔匹班达和丘卡伊华社群与右岸 的库拉那克韦社群连接起来,是秘鲁 现存的最后一座用植物纤维搭建的桥 梁。奎斯瓦洽卡桥象征着当地居民与 自然、传统和历史之间的联系,被视 为圣桥。
在仪式开始的前几天,当地居民 会采割一种生长在安第斯湿润高原上 的耐寒野草——q’oya,用这种草编成 绳子,再一段段接起来,最终形成一 条长绳(q’eswa)。村民们从小就学 会了如何编织这些纤维。一位妇女坐 在村里的小路边,以令人赞叹的灵巧手法编织草绳。另一位妇女拿着一块 圆形的石头敲打这些野草,然后把草 叶浸泡在河水里,这可以让纤维更加 柔韧。重建工程明天就要开始了,一 切必须准备就绪。
非凡的道路网
建桥技术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 这座桥在一次次的重建中见证了印加 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印加人当年 在辽阔的领土上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 路(印加路网),以连接四方疆域。要修筑这样的道路,必须克服秘鲁崎岖 起伏的地形,跨越幽深的山谷和河流 冲刷而成的峡谷。由于秘鲁的地震活 动相对频繁,悬索桥的柔韧性是一大 优势,但缺点是对恶劣天气的耐受力 不如石桥。在一连数月阴雨连绵、几 乎不见晴天的气候条件下,绳索最终 会腐坏,桥体必须定期重建。尽管这 座桥已经不再是连通阿普里马克河两 岸的唯一通道,但这项传统年复一年 延续了下来。
在重建的第一天,男人们聚集在 旧桥两端,把妇女们编织的小股绳子 拧成更加粗重的绳索。每家户主都会 带来一条大约 70 米的长绳。通往桥梁 的道路上挤满了运送绳索的摩托车。
传统仪式的司仪(paqo)向据说 可以保护当地居民的山神 apus 献上祭 品。人们在桥边搭起一座小祭坛,放 上羊驼胚胎、玉米棒和其他祭祀用品。 担任传统祭司的长者向参与重建的男 人们敬酒。人们还会向山神献祭一头 羊,并在桥下点燃一小堆篝火,把羊 心放进火里。祭司希望确保工人们受 到神灵的庇护,在重建过程中不会发 生事故。
被拆卸的旧桥会落入河中,由水流裹挟着顺流而下。由于整座桥完全 用草绳编织而成,桥体不久就会腐化 分解。新的绳索将在第二天安装。根 据传统,只有男人才能参加实际重建 工作。妇女们留在峡谷中地势较高的地方,继续编织细绳。这座桥的主体 结构是六根粗大的三股绳索,每根绳 索的直径在一英尺左右,由大约 120 根较细的绳索组成。其中,四根大绳 将构成桥面,另外两根作为扶手。这 六根大绳全部牢牢地系在峡谷两端刻 有花纹的石头锚碇上。
前哥伦布时期的社群工作传统
这些沉重的绳索全凭人力牵引 来拉直,该工序将耗去第二天的大部 分时间。依照主要建桥师们发出的指 令, 牵 拉 工 作 有 节 奏 地 进 行 着。 建 桥工程的各个阶段都由诸位长者和 世代传承编制工艺的两名专业匠人 (chakaruwaq)负责监督。重建工作 吸收了前哥伦布时期的社群服务传统 (mink’a)。按照这项传统,安第斯山 区的农民从事重要工作,整个社区都 能从中受益。
第三天,不怕高的几名工人开始 完善整个桥体,将一些较细的绳索系 在扶手和桥面之间。这样一来,人人 都能安全地过桥了。他们分为两组, 从吊桥的两端开始工作,最终在中心 点会合。当系好最后一根绳索,吊桥 终于竣工时,工人们举手示意,引得人群大声欢呼。
在最先走上新桥的工人们之后, 人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头一个过桥。 为了安全起见,一次最多只允许四人 上桥。由于人数众多,要让每个人都通过峡谷,得花很长时间。整个重建 过程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材料、工具或 机器,只有草绳和人力。
一年一度的重建仪式最后以全体 居民参与的欢庆活动告终。人们搭起 舞台,乐队登台演奏当地的传统歌曲。 邻村的学童们赶来参加舞蹈比赛。再 过几年,重建奎斯瓦洽卡桥的工作就 将交到这些孩子们手上。
本文发表时,恰逢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召开第十四届会议召开(2019年12月9至14日,哥伦比亚波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