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贵档案:大卫·西摩未面世的影集
相版中另一边的一张照片被用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52年3月刊的封面。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民正在学习写字。读者能从他右边的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地图中了解报道的位置。
摄影:大卫·西摩/玛格南图片社
文字:焦万纳·亨德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切都始于2017年秋天,在音像藏 品转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馆之后,人们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大多数馆藏在其近70年的历史中几乎未被编入索引。浏览这些档案有点像参观若尔热·路易斯·博尔热 斯(Jorges Luis Borges)的巴别塔图书馆。由于档案馆中有成千上万份文件,要想理清整理这些馆藏的头绪, 唯一的办法就是拉开陈旧档案柜的抽屉,在其中一探究竟。
正是在其中的一个抽屉里,我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套未面世的影集,里面收录了 38 幅相版和大卫·西 摩(David Seymour)的配 文。大卫·西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1947年,西摩与亨利 - 卡蒂埃·布雷松(Henri-Cartier Bresson)、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乔治· 罗杰(George Rodger)和其他杰出的摄影师共同创立了玛格南摄影合作社——现称为玛格南图片社。
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西摩对意大利南部开展的一次重大扫盲运动进行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信使》于1952年3月就这一主题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配有西摩拍摄的照片和卡洛·莱维(Carlo Levi)的文字,后者是 1945 年出版的著名小 说——《基督停留在埃博利》的作者。 这本书基于一位意大利知识分子的真 实经历写就,20 世纪 30 年代,法西 斯当局将他流放到一个偏远地区,也 就是今天的巴斯利卡塔大区。该书讲 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信仰, 以及所经历的苦难。
67年后,在出版《他们没有停留在埃博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大卫·西摩报道中的扫盲运动与卡洛·莱维的文字》(1950 年,该书再现了西摩的整部影集,还配有分析文 章)一书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 使》呈现了这位摄影师作品的另一个 视角。
西摩进行报道的历史背景是,战后意大利政府和全国扫盲联盟 (UNLA)等非政府组织领导的扫盲斗 争。该国南部的文盲率居高不下。当 时,在卡拉布里亚(西摩进行报道的 地方)等一些地区有将近 50% 的居民 是文盲。
自 1947 年创立以来,全国扫盲 联盟为应对文盲这一顽疾,创办了多 所学校,为儿童和成人举办识字班。 该组织最与众不同的举措是在全国范 围内创建了人民文化中心。在全国扫 盲联盟教师的指导下,已经上过扫盲 班的成年人可以继续接受教育,提出 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更多的 理论问题。全国扫盲联盟的教师在医 生、药剂师、兽医、教区牧师等社区 专业人员的支持下设法解答这些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意大利的这 次运动由最初的感兴趣转变为随后的 支持,这一转变显然是因为它认识到这项运动的重要性,因为这次报道委 托给了当时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西摩在报道中不仅拍摄了数百张 照片,而且还配上了非常详细的注释。 他为各组照片设定不同的故事情节或 主题,甚至还提出了可能的编辑建议。 195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中 的一篇文章选择了其中的一些照片, 并且只使用了一小部分文字。67 年过 去了,是时候让西摩的注释充分发挥 作用了。
例如,很少有人关注西摩在分析 妇女状况时的详细观察。在另一系列 关于妇女学习阅读的照片(包括 1952 年《信使》中的那篇文章中转载的一 位妇女与女儿一同学习阅读的照片) 随附的文字中,西摩特别强调了扫盲 运动与采取措施创造平等机会以促进 社会进步之间的联系。
1952 年《信使》中的那篇文章 还转载了西摩的另一张照片,一位妇 女用头顶着重物的照片。[ 在本文中, 我们转载了同一系列中的另一张照片 (见第 24 页),在《他们没有停留在埃 博利》中以电子照片的形式呈现。] 然 而,这张照片随附的说明限制了它的 作用。这张照片被用来说明这样一个 事实:在田间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工 人们必须在夜校接受教育。
同样,1952 年的那篇文章转载 了西摩拍摄的一张男人在田间干活的 照片。然而,照片的作用又一次因说 明文字而被削弱,因为文字表达的是 结束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还要上夜校。 不过,从西摩对他所拍摄的男人在田 间劳作的一系列照片的评论中,人们 可以欣赏到他观察事物的深度——因 为他强调了教育运动必须与社会和经 济改革齐头并进。
《信使》的这个故事中的故事说明 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如何继续 揭示过去那些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的 运动,同时也强调了这些运动如何引 起读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