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深山孩子教育的 “启明星”
cou_04_19_wide_angle_chine_internet_site.jpg

走出大山,到城市寻找更好的 生活,是中国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村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张玉滚也走出了大山,但在毕业之后,他却选择回到他成长的村子,去改变山里孩子们的命运。
王烁(中国记者)
从镇平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到达海拔1600米的尖顶山头,向下望去, 山谷里的一片平地上就是张玉滚执教了18年的黑虎庙小学。
黑虎庙村位置偏僻,以前,黑虎庙人要想出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 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山路崎岖,自行车无法骑行,徒手爬坡至少要五个小时。 条件太艰难,许多老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
“外面的老师进不来,咱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不下,都走了,山里的孩子咋办?” 毕业后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吴龙奇回到学校之后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 张玉滚也曾犹豫过,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并向吴校长承诺,他将改变这里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信守了承诺。
扁担挑起希望
书本教材、铅笔橡皮等学具教具和油盐酱醋、蔬菜大米这些基本食品供应都需要从城市运进来。2001年到2006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吴龙奇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 子们挑来了学习生活用品。这是孩子们上学的唯一途径,给孩子们带来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有年冬天,山路湿滑难行。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30多千米外的高丘镇。于是,张玉滚和另 一名老师扛上扁担凌晨出发,一步一滑地赶到镇上。稍作休息,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千克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到学校时,两人几乎成了“泥 人”,书本却被保护得干干净净。
近几年条件有所改善。2006年,村里通了水泥路,不再与世隔绝。 2017年冬,客车开始偶尔往返于这条路线。孩子们的课本、生活用品便由张玉滚骑摩托车带回来,少则几十千 克,多则百余千克。条件仍然很艰难, 自他回到村里,骑坏了四辆摩托车, 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不过,张玉滚没有丝毫怨言。“只要能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他说道。在他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他一个大学生,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 22 名。
成为“全能型”教师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便把自己磨炼成了“全能型”教师, 他既是校长,同时还担任着数学、品德教育两门学科的教学工作。18 年来, 张玉滚练就了“过硬”的技能:手持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
不过,他对学生的帮助远不止于此。山里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 张玉滚把每家的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 “多年来,我们村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尤其是女孩们。”村里的领导 说。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张玉滚就说服学生家长,让学生和他同吃同住。 张玉滚和妻子一起帮助学生洗衣缝补,料理日常生活,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余名学生,使他们能继续求学。
欣慰的是,在教育部门的关心和 帮助下,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 善。如今,学校共有学生51名,并且 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建起了操场,还拥有了电脑教室。
受张玉滚的影响和感召,4名退休教师决定返回山里继续教书。如今通过社会招聘,学校老师人数已达11名。 老师们说:“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