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播:历史简介

cou_01_20_box_radio_unesco_archives_website.jpg

UNESCO Radio studios in the 1950s. Tran Van Khê, a specialist in traditional Vietnamese music, being interviewed in 1958 (right).

“我想做的事情,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一位老人低沉的声音被包裹在一片嘈杂的背景声里。讲述人是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操着一口带有西班牙口音的法语,当时正在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接受采访,谈论他刚刚完成的巨幅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此后不久,这幅画将用来装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 

这段录音可以追溯到1958年,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播电台录制的。本组织创建伊始即已开办这项独特的业务。1947年,当时尚位于巴黎马杰斯酒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总部里建起了一间录音棚。 

战后,广播成为了一种大众媒体,无线电波不仅可以跨越国界,还能消除阻隔在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或文化障碍。此外,促进民众更好地理解本组织的各项目标、帮助各国建设国内基础设施也是广播的意义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播电台最初隶属于大众传播计划司。电台本身并不播音,而是制作各种广播节目,包括圆桌讨论、访谈、纪录片、新闻报道和音乐节目,可供世界各地的广播电台播出。 

其中,《大师面对面》系列广播节目请来各国名人介绍他国作家、艺术家或学者的作品,而《明日之光》系列节目探索了科学、技术以及某些文化或教育计划可以为人类带来哪些可能的出路——从采用新能源讲到治疗精神疾病,或者开发合成食品。 

多年来,电台采用多种语言录制节目。194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播电台向52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用17种语言录制的3000档节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于1949年9月号自豪地宣告:“五大洲的听众都听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音。” 

即便是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台关闭当年,仍有大约20档节目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进行录制。目前,专业人员正在对多年保存下来的数以千计的声音文档进行数字化处理,希望能让这些录音重新焕发生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史——共同的历史,数字化呈现”网站目前可在线提供大约1639份音频文件。

 

点击阅读《信使》杂志更多关于广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