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喜马拉雅FM”:你点我播电台
cou_01_20_radio_himalaya_website.jpg

从传统播音员到新媒体主播,来自吉林省广播电视台的专业主持人经历了一番有意思的转变。2014年以来,诗展(Shi Zhan)通过总部设在上海的“喜马拉雅FM”(中国知名的线上音频平台),以新的有声故事形式,将中国古代王朝历史向听众娓娓道来。
中国播音员兼脱口秀主持人——诗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为专业媒体人员、业余声音爱好者和各行各业的人开设的培训课程,并在课上学会了如何运用新媒体广播的前沿理念和技术。在尊重史实和照顾听众喜好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叙述和知识分享,我现在已经成为这个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主播之一。
凭借新媒体思维和对中国历史的幽默诠释,我吸引了大量粉丝,数量已超过了80万,这是我在传统媒体工作时听众人数的十倍。近年来,音频内容在中国大受欢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广播平台靠公共或私人广告获得资金,但中国的网络广播平台正在逐渐说服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为音频内容和知识付费。
目前,音频节目呈现付费趋势,听众愿意为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付费(费用通常很低)。在这种趋势下,节目主播越受欢迎,他们的收入就会越高。最近,我从依靠“喜马拉雅”平台获得的收入中拿出15万美元,准备创建自己的工作室。
“喜马拉雅FM”是流媒体直播、有声读物和播客界的探路者,在中国、日本和美国都设有办事处,并且计划进一步扩展。该平台目前的用户已超过6亿(根据某公司发布的截至2019年10月的数据)。网络特有的功能让业余和专业的制作人都可以创作内容以飨听众,而潜在的听众群体可能分布范围很广,数量更多。
“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
律师、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可以使用音频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普通公众,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喜马拉雅”的支持,因为这个在线音频平台的使命就是“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该平台为享有版权保护的付费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拥有广泛的发行渠道。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能够让所有人受益。例如,来自沈阳的主播德叔(De Shu)带领一批残障人士阅读和录制有声书,帮他们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在发展迅猛且竞争激烈的中国在线音频市场,“喜马拉雅”这一亚洲音频巨头采用了上述新型广播实践,使传统广播制作人得以成功转型为新媒体主播。我参加过培训班,也在“喜马拉雅”平台有多年工作经验,从中,我学会了如何在遵循新媒体的三种基本准则的同时,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的内容。这些做法不仅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业界规则。
新媒体的第一个准则是,不仅要关注听众的点击率,更要关注完播率。完播率代表听众从头到尾完整收听节目的概率。截至2019年10月,“喜马拉雅”用户收听节目的平均时长为170分钟,但后台数据显示,我的节目仅仅开场几分钟后,就有一半的听众停止了收听。说实话,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也很失落。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花了半年时间培养互联网“用户思维”模式,强迫自己养成“跟踪最新时事和捕捉最新消息的敏锐头脑”。在这一行业,做足功课和紧跟潮流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录制每一期节目之前,我都会拿出两个小时研读新闻和时事,然后用八个小时写出原始脚本,最终提炼成时长只有八分钟的节目。经过这番“打磨”,我的节目听众人数增加了一倍,完播率也迅速提升。
新媒体的第二个准则是改善用户体验,这一点至关重要。为此,我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放弃传统广播中“响亮”的背景音乐,而只将音乐用作烘托气氛的工具,让听众更加关注内容本身。
“选材”和“创作”是新媒体第三个准则的关键词。作为一名新媒体主播,我敢于选择听众在其他地方接触不到的素材,用自己的诠释制作出原创内容——这让我的听众觉得节目既有趣味性,又不乏知识性。
我目前正在为“喜马拉雅”制作关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语音导览项目,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收听我的解说。
点击阅读《信使》杂志更多关于广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