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博物馆直面本国殖民史
cou_03_20_wide_angle_hickley_web.jpg

荷兰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开风气之先,是最早建立机制、归还从前殖民地劫掠所得文物的欧洲博物馆之一。
凯瑟琳·希克利(Catherine Hickley)
艺术专题自由撰稿人,现居柏林,定期为《艺术新闻》和《纽约时报》撰稿,并著有《慕尼黑艺术宝藏:希特勒的交易商及其秘密遗产》
2014年,荷兰外交部表示将不再资助皇家热带研究所,其下属的阿姆斯特丹热带博物馆就此面临关闭的风险。
后来,通过创办一个新的实体来管理国家的人种学藏品,这家博物馆得以被保存下来。2014年,热带博物馆与莱顿的民族学博物馆以及伯格达尔的非洲博物馆合并,共同组成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NMVW),同时负责监管鹿特丹的世界博物馆,后者的藏品为鹿特丹市所有。
在那几个月里,就在热带博物馆的未来依然飘忽不定的时候,荷兰人种学藏品的监管者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
世界文化博物馆馆长斯蒂金·舒恩德沃尔德(Stijn Schoonderwoerd)解释说:“这场危机为所有机构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开始质疑本国的殖民史,让我们认识到,在身份、控制、权力、不平等和非殖民化等方面,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敢为天下先
这些问题并不是世界文化博物馆独有的,它们近年来在欧洲各地都备受关注。2017年,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布基纳法索的瓦加杜古发表演讲时承诺,将永久性归还现由法国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遗产。他委托塞内加尔学者费勒维内·萨尔(Felwine Sarr)和法国艺术史学家本尼迪克特·萨伏依(Bénédicte Savoy)就此编写一份报告。2018年发表的这份报告建议,归还现存于法国博物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艺术品。2020年6月,一项法案通过,允许将26件掠夺来的艺术品归还贝宁、将一柄历史悠久的长剑归还塞内加尔,这是在法律层面向着兑现承诺迈出的第一步。
2019年3月,德国16个州的文化部长商定了一套指导方针。他们承诺将创造条件,归还公共藏品中“通过以当今的法律或道德标准衡量均属不合理的方式”从前殖民地攫取的艺术品。英国艺术与法律研究院受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之托,正在起草一份博物馆指南,计划将于2020年秋季发布。
不过,世界文化博物馆依然领先于潮流。2016年,研究员乔斯·范·伯登(Jos van Beurden)发表了英文版博士论著《将珍宝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人:通过谈判确定殖民地文物的未来》,这为荷兰国内关于殖民时代艺术品去留问题的讨论注入了新的动力。世界文化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亨利埃塔·里奇(Henrietta Lidchi)说:“这本书的影响很大。”
2017年,世界文化博物馆开始制定文物归还指南。在那之前,归还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对于此类要求的处理办法都是临时性的。里奇说:“我们正在改变特事特办的做法,希望做到更加系统、更加公正。为实现这个目标,有必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2019年3月7日,这项准则得到采纳,并且写入名为“归还文物:原则与过程”的文件公之于众。文件旨在阐明“博物馆的总体任务,即厘清那段使它们得到目前这些藏品的复杂、混乱而漫长的历史”。文件“承诺依据尊重、合作与及时等标准,采用透明方式来处理和评估关于归还文物的要求”。
民众没有提出抗议
博物馆制定的文物归还准则不仅包含被盗遗产,还承诺归还对于来源社群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品,无论当初通过哪种方式获得。而且,提出归还要求的一方不必证明建有适当的博物馆来存放归还的物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的讨论中,这一点曾作为反对归还的理由被反复提及。
博物馆的新政策得到了公众的积极响应。舒恩德沃尔德说:“当我们表明立场时,没有遇到太多的反对,政治团体和民众也没有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我们必须保留一切,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到了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位博物馆馆长认为,极右翼团体有可能号召民众反对归还荷兰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借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追寻殖民时代物品的遗踪
博物馆保管的藏品共计45万件。里奇说,据世界文化博物馆“粗略估算”,约有40%的藏品是在殖民时期获得的。从2019年开始,这家博物馆首次配备了两名专职的来源问题研究员,并且目前已向政府申请了400万欧元的研究经费,用以资助和加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与世界文化博物馆开展合作的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以及文化物品归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专业技术中心,后者隶属于荷兰战争文献研究所(NIOD)战争、大屠杀和种族灭绝研究院。世界文化博物馆最初的关注重点放在印度尼西亚,同时一些深入研究殖民时代军事远征和贸易商行网络等问题的项目也将开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没有通过新的渠道收到关于归还物品的正式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博物馆正在与可能提出这项要求的诸多团体进行讨论,其中包括北美土著族群。博物馆还与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开展长期合作,双方分享信息和共享藏品。
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的短剑回来了
2020年3月,以世界文化博物馆开展的相关研究为基础,荷兰文化大臣将一柄镶金短剑交还给了印度尼西亚驻海牙大使。这柄短剑曾经属于爪哇起义军领袖、印度尼西亚英雄蒂博尼哥罗(Diponegoro)亲王,他在1825至1830年发动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力图推翻荷兰殖民统治。20世纪70年代,在荷兰和印度尼西亚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下,荷兰将他的马鞍、长矛等一些私人物品还给了印度尼西亚。这柄短剑是在多年后才被找到的。
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是2007年成立的“贝宁对话小组”的成员,该小组包括了多家拥有英军1897年掠夺的贝宁文物的欧洲博物馆,以及尼日利亚的各位代表。
这些博物馆不久前得到了一笔资金,用于创建“贝宁青铜器”数字化目录(青铜器来自现位于尼日利亚南部的贝宁古国),博物馆还同意轮流向尼日利亚的贝宁城出借馆藏品。但到目前为止,各家博物馆尚未承诺永久性归还这些物品。舒恩德沃尔德说:“这些被抢来的贝宁文物终将从欧洲博物馆返回尼日利亚,我对此毫不怀疑。”
世界文化博物馆的主要批评者认为,文物归还过程过于缓慢。2020年6月,一些激进分子向热带博物馆的外立面发射白色油漆弹,抗议博物馆藏品中包含人类骸骨,但同时又在一份声明中肯定了这家博物馆面对殖民历史所作出的努力。
舒恩德沃尔德指出,博物馆不过是国家收藏品的保管者。所有归还工作都须经文化部签署同意,而这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外交谈判。
舒恩德沃尔德表示:“作为遗产保护机构,我们参与了一项自己无法掌控的政治进程。有时,人们指责我们将国家作为挡箭牌。但归还文物并不能由我们自行完成,因为这项行动与其说是关乎遗产,不如说是关乎政治。”
拓展阅读:
《阿克苏姆方尖碑的归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8年7月
《盖蒂基金会认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1年4月
《图腾柱还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1年4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