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影像

爵士热席卷乡镇的年代

1998年,著名女歌唱家阿比盖尔·库贝卡(Abigail Kubeka)、坦迪·克拉森(Thandi Klaasen)、多莉·拉特贝(Dolly Rathebe)和玛拉·卢(Mara Louw)为纪念索菲亚镇歌唱,这座约翰内斯堡郊区的小镇在1955年被当时的政府拆除。

摄影: 于尔根·沙德伯格(Jürgen Schadeberg

文字:卡特琳娜·马尔可洛娃(Katerina Markelov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于尔根·沙德伯格(1931—2020年)是一名摄影师,曾用镜头拍下种族隔离现象,也曾记录下南非爵士乐近60年的发展历程*。天赋异禀的摄影师与非同寻常的时代,以及迅速发展但备受争议的音乐相互碰撞,诞生了一系列丰富、真实并具有史料价值的摄影作品。

1950年,19岁的沙德伯格逃离了背负纳粹历史的德国。但他选择定居的国家南非却陷入了完全的种族隔离。在索菲亚镇(约翰内斯堡)和其他南非城镇里,有色人种被逐渐驱离市镇中心。沙德伯格与年轻一代的黑人音乐人在这里打成一片。他们大多数自学成才,他们的梦想是曼哈顿,以全新的风格诠释着音乐。“在南非,美国爵士乐经过重新诠释,更加适应非洲本土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镇音乐。”沙德伯格说道。

未来的国际爵士乐明星,比如米丽娅姆·马凯巴(Miriam Makeba)、休·马斯特拉(Hugh Masekela)、阿卜杜拉·易卜拉欣(Abdullah Ibrahim)都是在这些较为贫困的地区迈出了第一步。很多音乐人被迫离开南非,去往美国和欧洲,他们都不断用自己的才华及影响力与种族隔离制度抗争。

这个时代、这些愿望和这场战斗不断鼓舞着沙德伯格,他数次因其作品遭到逮捕,并于1964年被流放。沙德伯格被誉为南非摄影之父,他也是城市黑人文化杂志《鼓》的艺术总监。他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代南非摄影记者。

在《信使》2012年特别版中,爵士乐传奇、国际爵士乐日发起人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说道:“音乐,尤其是爵士乐,是一种代表自由的国际语言,因为它发端于挣脱奴隶制的枷锁。”爵士乐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30日为国际爵士乐日,在这一天赞美爵士乐的普世价值。

 

我们的爵士乐篇章 

1954年,成名前的小号手休·马斯特拉(Hugh Masekela,)还是一名少年,围在他身边的是他在Huddleston爵士乐队的队友们,他收到了爵士传奇路易·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送的小号。

著名的蓝调六重奏成员,小号手蒙泽奇·非扎(Mongezi Feza)和萨克斯演奏家杜杜·普瓦纳(Dudu Pukwana)于1962年在约翰内斯堡希尔布罗的一家俱乐部里演奏。

标杆性的钢琴家阿卜杜拉·易卜拉欣于1959年成立了南非最大的比波普爵士乐队The Jazz Epistles。在这张1979年拍摄的照片中,他在纽约一位朋友的婚礼上演奏。他在60年代前往纽约。

格洛丽亚·博斯曼(Gloria Bosman)在比勒陀利亚技术大学学习歌剧,她是新一代爵士音乐家之一,摄于2001年。

*《爵士乐、蓝调和摇摆乐:南非音乐六十年》,于尔根·沙德伯格拍摄,唐·艾伯特(Don Albert)、格温·安塞尔(Gwen Ansell)、达里乌斯·布鲁贝克(Darius Brubeck)及霍特·伊德里斯·加莱塔撰文(Hotep Idris Galeta)。克莱尔蒙特(Claremont)、大卫·菲利普出版社出版, 2007。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