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Editorial

社论

cou_03_20_edito_web.jpg

约公元前515年的希腊欧弗洛尼奥斯陶瓶。1971年在意大利遭非法挖掘出土,1972年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买下,2008年回归意大利。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健康危机让整个世界都停了下来,但非法贩运文化财产的活动却没有停止。恰恰相反,就在考古遗址和博物馆放松防范之际,文物贩子借机可以不受任何惩罚地大肆非法挖掘和盗窃。

由数据可知:马赛克镶嵌画、瓮棺、雕塑、雕像和古代手稿从未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这种巨大的需求推动了艺术品和文物古董非法市场的发展——现在大部分是线上交易,主要通过对于物品的原始来源重视不足的平台。

犯罪团体和恐怖组织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漏洞,利用非法贸易捞取活动资金或洗钱。2014年以来,伊黎伊斯兰国对于在其控制下的叙利亚和伊拉克考古遗址及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洗劫。

从数量上看,文化物品的非法流通目前是仅次于毒品和武器的第三大非法贸易。作为一个文化问题,在冲突地区兴起的这种不正当交易对于国际和平与安全同样构成威胁。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采取措施禁止并防止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或《公约》)颁布50周年,《公约》在这场斗争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50年来,我们在制定预防性法律、培训专业人员、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归还被盗或非法出口的物品等方面成绩斐然。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非法贩运在文化、精神和物质层面造成的损失,联合国现已将这种非法贩运定为战争罪,这些都是我们所取得成绩的证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决定将每年的11月14日确定为“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遏制线上贩运的难度大,对犯罪者的惩处不力,再加之受影响地区自身的脆弱性,现在有必要将国际动员力度提高到新的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

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Ernesto Ottone Ramí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