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艺术品贩子:他们是劫掠者

cou_03_20_wide_angle_general_web.jpg

2015年,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了一场展览,纪念“保护文化遗产——人类当务之急”的全球倡议。图为一件展出文物的近景。

半个世纪前通过的关于打击非法贩运文化遗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采取措施禁止并防止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或《公约》),至今仍是制止这项罪行的主要工具。过去50年里,打击地下贸易的力度得到加强,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劫掠文物造成的精神层面的损害。但是,要遏制非法贩运“滴血文物”,需要克服多重挑战——古董文物受到疯狂追捧,价格飞涨,缺乏严厉制裁手段,以及冲突地区的古迹遗址的危殆处境。

阿涅丝·巴尔东(Agnès Bard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年秋季,警方通过一场跨越百余个国家的国际行动缉获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硬币、古代武器、陶瓷、化石和绘画。仅在喀布尔机场的阿富汗海关就有971件本国文物被拦截。而在马德里,人们发现了一些前哥伦布时期的珍稀文物,其中包括一件独特的图马科金面具。

两场出击行动同时展开,共截获了19000多件考古文物和其他艺术品,还捣毁了多个国际贩运网。其中一场行动由世界海关组织(WCO)和国际刑事警察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共同领导,另一场行动由欧洲刑警组织(EUROPOL)和西班牙特警队协调安排。

行动所缉获物品的记录可以让人们了解近几十年来非法文物贩运的规模之大,同时也体现出警方在国际层面采取应对措施的范围之广。《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一直是打击这种地下贸易的重要工具。

《公约》问世50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让公众更加了解非法贩运蕴含的风险,并且协助缔约国(现有140个)制定了法律和防范措施,鼓励归还被非法转移的文化财产。

然而,尽管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法律,提高了公众认识,改进了监测、追踪和鉴定系统,但贩运者的人数同样在成倍增加,他们的效率和技能也大大提高了。

贩运文物正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首先,当前对于艺术品和古董的需求就是全球化的。调查人员、海关人员和专家要遏制这种贩运行为,必须先克服重重障碍。文物贸易并非新鲜事物,但这个领域从未有过现今的繁荣。收藏家、画廊和博物馆展现出的巨大热情推动艺术品和古董文物的价值飙升。据《2020年艺术品市场报告》估算,2019年全球艺术品销售额超过640亿美元。

阴暗的交易

利润丰厚的艺术品市场引来的不仅是寻找机会的投资者,同时还有不择手段的参与者。黑手党和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地涉足非法贩运贸易,借此洗钱或是筹集活动经费。

贩运自然是秘密进行的,现有统计数据很少,且不够全面,这使得对文物贩运规模的估算更加困难。在国际刑警组织的成员国当中,只有不到半数的国家提供了关于本国文化财产被盗的数据。尽管不能得到确切数字,但各方普遍认为非法文物贸易是仅次于贩毒和武器贩运的第三大国际犯罪活动。

名画盗窃案轰动一时,带来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例如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名作《呐喊》2004年在挪威失窃,或是最近(2020年3月)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创作的《纽南春日牧师花园》在荷兰被盗。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这类交易大多经过迂回曲折的路线,于阴暗中无声无息地完成,其源头往往是处境艰难的国家的宗教机构、博物馆和考古遗址。

被盗或抢来的文物通常先是经过中间国,再流入私人收藏,或是落入在西方国家首都经营业务的商人手中。这些物品附有过境地,而不是原主国签发的出口证明,而且目的地国家的法律基本上都对原主国签发的出口证明不作要求。

非法挖掘

文物贸易不同于法律彻底禁止的其他犯罪活动,一部分此类交易是在街头完成的。被盗或是非法获取的小雕像、建筑中楣或古代陶瓷制品则通常直接进入合法的艺术品市场。此外,通过非法挖掘劫掠而来的大多数物品都没有列入任何清单,因而不在《1970年公约》的保护范围之内,就连原主国也无法确定其来源。

为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为了遏制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 (ISIS)以及其他武装团体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肆无忌惮的劫掠行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2015年通过了第2199号决议,目的是对从非法贸易中牟利的国家和个人实施经济和外交制裁,从而阻止文物古董被非法贩运出这两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

如今,各国越来越有必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制裁措施,因为近15年来,线上交易的增长已成为文物贩子的福音。只需用鼠标点击一下,全球各地任何地方的买家都可以通过完全匿名的方式,买下前哥伦布时期的雕像或古代陶瓷制品。在伊拉克古城拉尔萨,城中一座寺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时代。2003年,寺庙的砖石遭到哄抢,并于2005年在eBay网上待售。2019年秋季,当国际刑警组织展开行动时,缉获物中有将近30%正在网上出售。

疫情之下,雪上加霜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在封禁期间,古物贩运和遗产人类学研究(ATHAR)项目(专门从事数字化艺术品贩运网络研究的人类学家和遗产专家团队)注意到,在社交网络上出售被盗物品的现象有卷土重来之势,尤以来自中东和北非的物品为主。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该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促使Facebook禁止用户在线上平台交易历史文物。 

这只是第一步。2020年6月,为纪念《1970年公约》通过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次全球性的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专家在线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这个问题造成的影响,并考虑如何应对贩运数量激增的现象。

专家建议,应该设立专职警察部门负责监测在线平台,推动各方积极合作,制止非法交易。专家还呼吁更加系统地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开发的工具,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化遗产法名录》、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濒危文物红色名录数据库》,以及国际刑警组织被盗艺术品数据库

这项工作事关重大。追踪被盗艺术品或古董文物的起源,不仅可以逮捕文物贩子,将其绳之以法,还能为被盗物品回归原主国铺平道路。例如,阿根廷近年来已向邻国归还了在国内缉获的大量文物。

要归还在殖民时期劫掠的物品,就更加难办了。这向来是各国之间矛盾的根源——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另一些国家则要求拿回那些构成其民族身份的物品。如今,这项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而且公众的响应也日益强烈。

2018年,漫威影业拍摄的电影《黑豹》在全球大获成功。影片中,黑豹的死敌——恩乔布王子的儿子闯入伦敦的一家博物馆,拿走了一件具有传奇色彩的瓦坎达武器。瓦坎达或许是一个虚构的非洲国家,但关于归还艺术品的辩论却真实无比。

 

拓展阅读:

一部开创性公约

《制止在战争中劫掠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7年10-12月
《抓住艺术窃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1年4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