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艺术品市场:自身成功的牺牲品

cou_03_20_wide_angle_renold_web.jpg

2018年,意大利罗马展出一批由卡宾枪骑兵截获的文物,其中包括两件精美雕塑——牛头和马头,其年份在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二世纪之间。

买家热情高涨、法律缺位、从业者串通合谋、国家陷入冲突局势后抢掠活动增多,加之线上销售平台的发展,多种因素致使利润丰厚的艺术品和古董黑市异常活跃。

马克-安德烈·雷诺( Marc-André Renold)
日内瓦大学艺术和文化遗产法教授兼艺术法律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国际法教席

《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国际艺术和文化财产市场产生的收益高达令人震惊的640亿美元。近年来逐步升温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引发的狂热由此可见一斑。

买家热情高涨、法律缺位、从业者串通合谋、国家陷入冲突局势后抢掠活动增多,加之线上销售平台的发展,多种因素致使利润丰厚的艺术品和古董黑市异常活跃。

说来矛盾,艺术受到如此关注,却反而威胁到文化财产的完整性。这是由于旺盛的需求不仅推动了合法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助长了针对博物馆、私人藏品和宗教建筑的偷盗行为,甚至导致考古遗址遭受无可挽回的破坏以及古老建筑和古迹遭到抢劫。

由于缺乏统计数据,非法市场的规模很难被精确计算。不过欧洲警方近年来的缴获记录可以提供一些依据。最近的两个例子是:2019年10月,欧洲刑警组织在保加利亚开展Medicus行动,缴获了4600件物品,并逮捕了8人。一个月后,警方针对意大利开展了另一项行动,缴获了10000件艺术品,逮捕了23人。

被盗艺术品的洗白

这个行业里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交易商、拍卖商、博物馆管理者和个人买家,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否出于善意,都在失窃物品交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人串通合谋,提供虚假文件和虚假产地证明,这是洗白阴谋的必备要素,具体法规的缺乏和执法手段的不足也是让阴谋得逞的原因。

被掠夺来的艺术品和文化财产一旦经过画廊和拍卖行流入合法艺术品市场,想要辨别就不容易了。来源存疑的物品在画廊出售或是在博物馆展出之后,就能博得关注。

近年来冲突迭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内战,使得贫困居民和有组织犯罪团体对古董文物的盗窃行为已成常态。

构成叙利亚和伊拉克独特文化遗产的众多博物馆、考古遗址和古迹被当地劫掠者洗劫一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2017年3月第2347号决议中对此表示关切,并指出贩运古董是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的资金来源之一。决议还强调,通过网络来处置被盗物品的做法越来越普遍。

线上销售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出售非法转移的文化财产大开方便之门。声纳探测和水下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加快了非法挖掘的速度,包括在人类活动范围以外的地方,这让劫掠变得更加容易了。

制裁不足以震慑犯罪

面对如此猖獗的非法贩运,各国纷纷采取对策,通常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公约为蓝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各国的行动也遇到一些障碍,首先就是出口管理条例。这些法规往往过于严苛,难以执行。此外,惩戒措施(如果有的话)所规定的处罚通常都很轻,不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另一个问题是,遵纪守法普遍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文物都是在耕种活动或建筑工程中被偶然发现的,但因挖掘文物而中断的经济活动并不能获得赔偿,于是文物发现者通常会销毁文物,或是选择在黑市上出售。最后一点,各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往往无法有效地管控和规范艺术品市场参与者的活动。

假如各国不能及时填补法律漏洞、不能下大力气动员国际社会行动起来,文化财产贩运行为愈加猖獗的风险就会一直存在。

 

拓展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洲联盟合力打击贩运

《一项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性决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7年10-12月
《制止在战争中劫掠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7年10-12月
《抓住艺术窃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1年4月
《追查被劫掠的艺术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99年3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