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中国:散落世界各地的青铜器,在数字博物馆重聚

cou_03_20_wide_angle_chine_web.jpg

中国铜陵数字铜博物馆的虚拟展厅。

中国铜陵市的一家新型博物馆通过虚拟方式,展出了汉代以来的中国古代铜器和青铜器,其中包括多件由国外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这预示着未来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成为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机构,并且以前所未有的观展方式将馆藏珍品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唐际根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专攻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

许多文物曾被卷入历史的漩涡,流落异国他乡,从此不得回归故里。这种被盗走的遗产通常是不会归还的,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些文物流落海外数年,乃至数百年,其来源国的民众如何才能看到这些文化瑰宝呢?

中国东部的安徽省铜陵市建起了一家数字博物馆,一举解决了如何欣赏到流落海外文物珍品的问题。铜陵市只有160万人口,却是著名的铜都,早在公元前17世纪末,这里的铜矿开采和青铜铸造活动就已经初具规模。到了汉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铸造铜币的大部分原料都来自长江边的这处内河港口。

2016年,铜陵市政府在专家的帮助下,决定建造一座铜和青铜专题博物馆。中国数字铜博物馆(DMCB)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在线共享中国古代铜器和青铜器文化资源,特别是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

一只特别的犀牛

在中国数字铜博物馆的网站上(预计2020年底开通),参观者可以看到“青铜文物精华百品”在线展览。这是经由考古学家投票选出的一百件青铜器,部分由海外博物馆收藏。另一个展览“青铜文物故事百则”详细讲述了这些青铜器是如何流落海外,至今不能回归的。

在那之中,就有关于小臣艅犀尊的故事。这是一尊有着3000年历史、形似犀牛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铜礼器,其独特之处在于以动物为形制。犀尊通过艺术品经销商卢芹斋(C. T. Loo)之手辗转来到巴黎,后被美国体育行业管理者、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前任主席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购得,最终捐赠给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馆内吸引参观人数最多的展品,甚至成为这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线共享文化资源,并不是新的创意。在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成员当中,已有多家博物馆开设了网站。中国数字铜博物馆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整合并展现了散落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资源。几百年来,中国文化遗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估计有数百万件文物因各种缘由流失海外。

不只是网站

本文作者在2016年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都希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朝一日能够回归家园。通过中国数字铜博物馆在线共享海外中华文物,或许有助于缓和中国与这些文物当前所在国家之间长久以来的矛盾。

中国数字铜博物馆带来了创新理念,但它仅限于在线共享一种特定类型的文物——中国青铜器。未来,不同国家的多个博物馆将联手建立数字博物馆,整合丰富的资源,展现琳琅满目的各类艺术品。这些新型数字博物馆可以称为“数字博物馆网络”或“云博物馆”。

云博物馆不是仅仅展示某一博物馆藏品的网站,也不是若干博物馆网站的叠加,而是世界各地多家博物馆通力合作的成果。这种未来派数字博物馆已有先例,比如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在线展览。

大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推动云博物馆的问世。一些学者预测,云博物馆的诞生可能会改变博物馆的现状,甚至可能从整体上改变文化。

无限的可能性

未来的数字博物馆可以围绕多个主题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物,在策展时可以通过分享海量数据,让展出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数字博物馆还可以利用全球文化资源,对同一件文物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和展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可以围绕展品相互交流,或是与公众开展对话。

在3000年前的商代——中国历史上有记录可考的最早的朝代,青铜工匠们铸造出了至少两件目前已知的虎食人铜卣。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件文物目前分别收藏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和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假如这两个博物馆的收藏和专门研究商代历史的中国考古学家有朝一日能够同时出现在一家云博物馆里,向全世界的观众讲述这些卣的知识和故事,那该多好啊!

 

拓展阅读:

《为未来重构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0年7-9月
《水晶宫里的沉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7年10-12月
《博物馆焕发新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99年1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