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本期介绍

阿涅丝·巴尔东(Agnès Bardo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我也曾经20岁,但我不想听到任何人说这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一年前,COVID-19疫情暴发,自由随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重限制,法国作家保罗·尼赞(Paul Nizan,1905—1940年)的这句话如今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一个旅行受到限制、只能远程学习、与亲朋好友隔绝、职业前景黯淡无光的世界里,20岁意味着什么呢?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全球人口的将近40%,他们本该在这个年纪与世界及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不是目睹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把自己的梦想摧毁殆尽。

早在2020年4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一份报告《青年与COVID-19:对就业、教育、权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指出:“这场疫情将对年轻人产生极大的系统性和深层次影响,对于青年妇女、青少年和低收入国家青年的影响尤其严重。”报告调查了112个国家的12000名年轻人,着重指出这些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未来以及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感到忧虑。

危机迟迟不见好转,就业前景确实更加黯淡。这场疫情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所有雇员,但与年长者相比,18至25岁的青年遭受的经济打击更为沉重。劳工组织在2021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因疫情造成的全球成年人失业率为3.7%,但年轻人的失业率几乎是这个数字的3倍,达到8.7%。

这种令人焦虑的处境,加之孤独、不安全和前途渺茫等种种感受,给25岁以下的年轻人造成了心理压力。前不久,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青年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年轻人感到焦虑不安,有15%的人自述心情抑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报告)。

危机前的Z世代会沦为被牺牲的一代吗?目前还不清楚。现在要预测这场疫情给年轻人生活造成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不过已经可以看出的是,危机期间,在生活受到种种限制的窘况下,青年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强韧。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已经行动起来,为度过危机提供对策——他们应对紧急情况,打击错误信息,号召团结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4月发起的“我的新冠疫情故事 #教科文组织青年计划”运动记录下了他们的努力。

在这场考验中,社交网络和互联网(超级互联一代无可争议的标志)让这些“数字儿童”能够建立联系,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这些回音板宣泄自己的愤懑和沮丧,但同时也激发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坚定的信念,特别是在他们最关心的保护环境、防止气候变暖、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方面。

目前显然还无法区分这场危机带来的变化和此前已经出现的趋势。但是,今天的青年要求建设更加公平的世界,要求给与环境更多尊重,这就足以让他们在疫情过后的世界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

 

拓展阅读:

青年学者开展疫情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青年议题和文章精选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