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安妮·穆克塞尔:“这场疫情为年轻人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了机会”

cou_02_21_wide_angle_muxel_website.jpg

现年16岁的乌干达气候活动人士利亚·纳穆格瓦(Leah Namugerwa)在坎帕拉的加巴海滩参加游行活动,纪念2019年11月开展的一场全球气候罢工。

Z世代是否只关心自己,不在意政治?法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安妮·穆克塞尔(Anne Muxel)觉得这是种司空见惯的误解。安妮·穆克塞尔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Sciences Po)研究主管,专门研究青年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在疫情面前,Z世代表现出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品质。

蕾蒂西亚·凯西(Laetitia Kaci)担任采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我们怎样定义“世代”概念?

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讲,“世代”是指出生在同一时期、具有相同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群体。这个定义是客观事实,但对世代的归属感、对共同经历和相同身份的情感在现实中则更加复杂。由于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经历和生活状况迥然不同,这种归属概念的确会受到质疑。

通常而言,某个事件或是一系列情况或许会让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具备共同的参照点。这就意味着某一年龄组会有其相应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标志。就此而言,经历过法国1968年5月风暴的一代人,或是经历过阿尔及利亚战争(1954—1962年)的一代人便是典型例子。

在您看来,所谓的Z世代,即25岁以下的这代人,都有哪些特点?

要定义他们并非易事。“世代”概念涵盖了多种多样的个人经历和不同的社会参与方式,对待这个概念一定要谨慎。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的种种经历注定会影响个人未来和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时期获得的经验是人生的基石。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社会经济危机和 COVID-19疫情将对Z世代产生持久的影响——已经有人称其为 COVID一代了。尽管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受到了这些事件的影响,但Z世代在刚刚步入成年时便遭遇了这些事,他们受到的影响更大。

有人说Z世代对政治置若罔闻。然而,在瑞典的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法国的艾里斯·迪凯纳(Iris Duquesne)和乌干达的利亚·纳穆格瓦(Leah Namugerwa)等人的带领下,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已加入保卫地球的行列。您如何解释这种矛盾?

在我看来,年轻人并非对政治置若罔闻。甚至可以说,他们往往比长辈更加积极踊跃,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社会正义和人权等社会议题。

不过,年轻人的行动未必会遵循传统的参政方式——通过选举或是加入政党或工会。今天的年轻人更喜欢另类的公民参与形式,例如游行示威、请愿、联合抵制或是在社交网络上开展集体动员。

有多项研究表明,近年来,年轻人实际上参与了更多的志愿工作,他们对于政治的热情也没有消退。由此可见,认为年轻人只会搞小团体、漠视公共利益的看法是错误的。

格蕾塔·桑伯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名小女孩以罢课的形式展现出个人的决心,她提高了全世界年轻人的意识,并通过气候游行的方式将他们动员起来。

公民运动由来已久,今天的公民运动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许多社会变革运动都会涉及游行示威和请愿。这些确实都是由来已久的表达方式和民主做法。但这种普遍存在的抗议文化已经获得了合法性,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他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实践。这些行动以往被视为表达抗议,如今则被视为民主制度的灵魂,并且已经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

在动员今天的青年方面,数字媒体起到了哪些作用?

年轻人带着新的通信工具步入职场,这些工具改变了他们与公民生活及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动员方面,这些工具可以实现乘数效应,无论是在个人、职业、文化或政治生活中,都为年轻人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让年轻人能够加入并捍卫这项事业。这种渠道不容忽视。事实上,我们如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政治领导人通过社交网络向年轻人喊话。

把当今时代的青年称为被牺牲的一代,这种说法合理吗?

这确实是社会赋予他们的形象。但这些年轻人在面对考验和磨难时,锻炼出了强大的复原能力和适应能力。

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危机重重的时代——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危机、环境危机。此外,疫情限制了年轻人的自由,这让他们感觉很不适应。疫情还以残酷的方式迫使年轻人面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这可能会引发焦虑。

不过,当前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也提供了一个机会,促使年轻人增强意识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一代人必须在个人生活、生态和技术挑战、科学进步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他们也相信自己有克服危机的能力。事实上,这些年轻人当前的生活经历或许会带来全新而充满希望的民主前景。

 

拓展阅读:

《Z世代自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1年4-6月

《为事业而反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1年7-9月

《青年196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69年4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