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谋思维:替罪羊,总是有用的
社会危机爆发时,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阴谋,但这并不足以解释阴谋论的盛行。笔者认为,在疫病流行、恐怖袭击或选举失利等社会动荡中,深受怀疑和鄙视的敌对他者群体往往成为现成的替罪羊。
扬-威廉·范·普罗伊詹(Jan-Willem van Prooijen)
阿姆斯特丹大学实验和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荷兰犯罪和执法研究所(NSCR)高级研究员
2021年1月6日,一群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时任美国总统)的支持者满怀怒火,冲进了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大厦。他们之所以如此冲动,是受到阴谋论的鼓动,认为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是从他们手中窃取的。
荷兰为遏制COVID-19大流行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而这些措施,特别是宵禁的实行,在2021年1月引发了暴力抗议,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骚乱和破坏财产的情况。许多抗议者赞同阴谋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此举动机不纯,例如夸大COVID-19的危险性是为了压制民众,强制推行免疫接种则是要利用某些神秘物质控制民众的思想。
在意见分歧和激进化的过程中,阴谋论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人们时常提及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面对社会危机,原本举止正常、毫无异常迹象的公民会愈发相信阴谋论。人们痛苦忧虑时,例如前途未卜、无能为力,或是焦躁不安时,就会更加努力思考,设法理顺,继而理解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能在人类进化史上得以保留下来,自有其价值,了解威胁性刺激的本质和根源,可以增强人们有效预测此类威胁的能力。
清晰可辨的敌对群体
这种本能的反应过程是整个迷局中的一环,但也不足以充分解释阴谋论。社会危机并不总会引发阴谋论。2001年9月,纽约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自然有很多人相信阴谋论,认为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是美国政府。但也有许多人坚定不移地支持布什(Bush)总统,其当时的支持率超过历任美国总统。
认为COVID-19是一起阴谋的民众不乏其人,例如2020年5月,有26%的加拿大公民和39%的澳大利亚公民认为COVID-19是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生物武器,这种情况的确让人大跌眼镜,也令人忧心忡忡,但不相信这种论调的人数更多。
阴谋论要想站得住脚,至少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存在某个敌对的“他者”群体,遭到“我们”的严重怀疑和极度鄙视的社会群体。此类群体无疑是现成的替罪羊,有了他们,疫病流行、恐怖袭击、选举失利等种种社会危机就有了简单明了的解读。所有事情都是“他们”蓄意而为,都是这个邪恶群体狠毒险恶的阴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替罪羊的存在甚至让人感到一丝欣慰。我们很难全副武装迎击厄运(抑或是病毒这种看不见的敌人),但要迎击某个清晰可辨的敌对群体,却是可以做到的。
可能有人会反驳,人们往往认同涉及“本国”政府的阴谋论,但本国领导人不也是自己人吗?人们是出于主观判断将他者划分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而且这种划分方法在不同解析层面上都讲得通。在本国内部,民众很有可能从族裔归属、球队支持情况、居住地等方面看待各类小圈子,认同其中一些,反对另一些。本国政府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圈子,人们未必会认为这个政府可以代表自己的利益。
指责别人总是更轻而易举
将社会危机与敌对的他者群体结合起来,有助于理清历史上流传的阴谋论,以及这些阴谋论与意见分歧的关系。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期间,英美两国流行的阴谋论认为,流感病毒是一种专为杀人而设计的“生物武器”。民众深信,这种生物武器是德国人制造出来的,而德国正是英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敌对方。
数百年来,反犹太主义广为流传,犹太阴谋论也因此拥有大批支持者。纳粹德国(1933至1945年由纳粹党所统治的德国)流行的阴谋论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犹太人是罪魁祸首。此外,希特勒(Hitler)认为犹太人密谋要统治世界,他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对立统统归咎于犹太人。
危机遇上敌对的他者群体,就特别容易出现阴谋论。若有可以指责的对象,解读复杂的危机就容易多了。人们开始对各种群体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时,人们的怀疑对象恰好是要解决危机不可或缺的群体。例如,关于COVID-19的多种阴谋论都谴责制药公司,称其隐瞒了COVID-19疫苗的真实成分或副作用。
对民主的威胁
有意思的是,哪怕没有爆发危机,人们有时也会指控其他群体制造阴谋。例如阿波罗登月事件,这不是危机,而是人类的成就、勇气和科学进步的见证,但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重大社会事件,许多人都想弄个水落石出。因此,在从不信任美国政府或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民众当中,阴谋论层出不穷。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登月事件是电视演播室里自导自演的“大戏”。2019年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11%的美国人认为登月是假的。
以上种种实例可以说明阴谋论、意见分歧和激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面对COVID-19大流行、移民、气候变化等紧迫的社会问题,人们意见相左时,不仅会更加固执己见,还会更加敏锐地注意到自己与持不同意见群体之间的差异。
阴谋论是将他者群体妖魔化的一种叙事方法。阴谋论者将邪恶的意图、犯罪行为和破坏现象统统归咎于他者,从而将他者群体视为“敌人”,如此一来,迫害他们的激进行为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例如在荷兰,反对封锁的大批骚乱者很可能认为,自己是挺身而出,反抗妄图限制公民自由的邪恶政府。在这些人看来,只要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择手段,暴力是抵抗强敌的唯一选择。
在短期内,阴谋论确实可能让骚乱者自认为是重要人物,肩负特殊使命。这些人自诩精英,自觉对政府的危险骗局洞若观火,愿意挺身反抗政府。
这些事件突显了阴谋论给社会和认知者本身造成的危害。阴谋论会助长意见分歧,刺激人们作出过激行为,危害旨在救助民众的民主机构。
拓展阅读:
《公共卫生危机:滋生虚假信息的沃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0年7-9月
《制止灾变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8年4-6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