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中国“斜杠青年”的多重生活

cou_02_21_wide_angle_chine_website.jpg

莫贵凌作品,灵感来自动画片《海绵宝宝》。

作为城市居民的“斜杠青年”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能熟练使用数字技术,对他们来说,同时兼职几份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与之前的几代人不同,他们乐于尝试多种不同专业和职业,而且是同时进行的。为追逐梦想,这些年轻人很快就能学会新的技能——无论是画壁画,演奏古代乐器,跳街舞还是创造时尚——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作家,最新著作《严实精神——中国精神的深层力量》(2016年)

26岁的佳佳出生在中国安徽省,大学里学的是时装设计专业。她从事过各种兼职,包括面妆模特、穿玩偶衣服在街头派发传单、礼仪小姐、英文打字员等等。这名年轻人现在成了艺术领域的红人,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拥有600万粉丝,她通过“抖音”记录下自己作为壁画师的非凡技能。

起初,佳佳在平台上分享视频,只是想记录自己创作壁画的过程。但随着人气越来越高,情况也发生了改变——这名艺术家(本名张丽佳)现在的名字是壁画师佳佳。直播作品以及与粉丝互动已经成为她的全职工作。

出生在1996至2010年的这一代人被称为“Z世代”,佳佳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这一代人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应和着过去20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热潮。

社交媒体是这一代人彼此沟通、娱乐放松和了解新闻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各种薪酬丰厚的职业也由此产生。截至2020年12月,“抖音”上艺术相关视频的总浏览量达到2.1万亿次,几乎相当于2019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访问量的30万倍。

摇滚、街舞、陶艺

热爱街舞、音乐剧、摇滚乐、陶艺等等艺术门类的年轻人在“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相见恨晚。

佳佳在刚刚步入职场时曾经尝试过多种不同工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像她一样,选择了自由职业者的生活方式,这让他们能够拥有多份工作或是多重身份。他们被称为中国的“斜杠青年”——喜欢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在职业描述中带有斜杠符号(/)。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尔西·阿尔伯赫(Marci Alboher)第一次提出了“斜杠职业”的说法;之后,作家/舞蹈家/企业家Susan Kuang和她在2016年出版的书《斜杠青年》让这个词走红中国。

Z世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体现出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文化。在斜杠青年眼中,张扬个性、工作时间灵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比传统的职业发展前途更有吸引力,而后者曾经是前辈们热衷的选择——最好能有一份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工作,签长期合同,享有社会福利,而且工作稳定。

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的斜杠青年已经超过8000万,预计还会继续增长。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居民,有着全球视野和更多的生活选择,天生便能驾轻就熟地使用技术。斜杠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流行文化现象,西安的一家高档购物中心甚至在2019年举办过一次“斜杠节”。

国潮兴起

视觉传播专业毕业生、自由摄影师莫贵凌是斜杠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会在自己家里用视频记录一些天马行空般的创想,比如模仿《憨豆先生》[拍摄于1990年代的英国电视剧,罗恩·阿特金森(Rowan Atkinson)主演],或是用报纸铺满房间的四壁。

莫贵凌的第一个视频在抖音走红,收获了220万个赞。这促使他拍摄了更多的视觉故事,不仅记录个人生活,还讲述日本漫画、美国电影等流行文化元素。他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照片和视频既令人捧腹大笑,又发人深思。

还有一些人正在努力复兴传统文化遗产。“国潮”(中国风)的兴起是影响中国消费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之同时崛起的是主打时尚复古风的中国本土服装品牌。

“国潮”既促使国内品牌发展壮大,也推动了中国的时尚产业。

千年古琴

中国的Z世代青年和社交媒体红人被博大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深深吸引,他们热衷于推广中华文化。25岁的武汉姑娘彭静旋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她进入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攻读音乐学硕士。

彭静旋发现,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知之甚少,于是决定向外国人介绍古筝——一种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拨弦乐器。

彭静旋穿上中国传统汉服,来到波尔多歌剧院门前弹奏她美丽的古筝。她录制了自己的音乐,走遍欧洲各地,在埃菲尔铁塔脚下、在日内瓦湖畔、在法国城堡里举行的婚礼上,都留下了她演奏的身影。

彭静旋在抖音上拥有超过770万粉丝。2020年4月,她对《中国日报》记者说:“每当一曲终了,听到掌声响起,我的民族自豪感总是油然而生。”

中国的Z世代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其他地方建立联系,他们也因此更加开放,更加平和。他们往往热爱旅行,见闻广博。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一样,这些中国青年密切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和动物福利,积极寻求社会变革。

中国青年热心参与社区事务,并常常担当志愿者。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表明,社会确实听到了年轻人的声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年轻人憧憬的更为多元化的社会终将成为现实。

 

拓展阅读:

《Z世代自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1年4-6月

《中国的“喜马拉雅FM”:你点我播电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0年1-3月

《女书:追逐阳光的“眼泪之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8年1-3月

《刻不容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1年7-9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