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野生动植物在水泥丛林中茁壮成长
cou_02_20_villes_website.jpg

这听起来自相矛盾——城市化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那些无处可去的野生物种又将城市当作了避难所。其实,只要保护政策到位,城市就可以成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洛伊克·肖沃(Loïc Chauveau)
驻巴黎环境问题专题记者。
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和伦敦公园里的长尾小鹦鹉,沥青路面上欣欣向荣的野生植物,侵入工业建筑的蝙蝠或猛禽——最新研究发现,一些物种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人口稠密又喧嚣的都市环境。
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SA)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而城市的稳步扩张是以牺牲自然原野、森林和农田为代价的。
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土壤和水的污染,杀虫剂的使用,这些都会干扰,甚至破坏生态系统及栖息其中的物种。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预测,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地方特有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田野将有90%在几年后消失殆尽。
城市中生活着野生物种,人们不必为此感到惊讶——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全世界共有423座城市人口规模超过30万,这些城市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姿的环境。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为例,这座城市地处巽他大陆的核心地带,预计到2030年,其人口将再增加300万,而巽他大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由此可见,城市扩张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然而,除了向步步逼近的钢筋混凝土屈服之外,大自然还有别的应对方式。杀虫剂的使用不断减少,偷猎现象销声匿迹,栖息地呈现多样化,冬季气候日趋变暖,全年都可以找到水和食物,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正在另寻生存空间的动植物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不过,并非所有物种都适宜城市生活。只有那些具有适应性遗传倾向的物种,以及繁殖周期短、食性杂的动物才有生存的机会。
生物的智慧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生态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谢普图(Pierre-Olivier Cheptou)指出:“动植物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习性或者遗传进化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文章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一种生长在树木四周和人行道旁的野草(Crepis sancta)为适应陌生的城市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这种菊科小草经过几代变迁,最终改变了育种策略——优先产生可以在短距离内继续繁殖的较重的种子,而不是无法在混凝土上生根发芽的轻种子 。
动物界在征服不利环境方面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为了适应环境,一些鸟类能够改变习性,甚至改变自身形态。以煤山雀为例,只有那些最机警、最好斗的煤山雀才能在城市里站稳脚跟。由于觅食方便,它们的产卵时间提前,雏鸟个头也变小。另一个区别是,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山雀更活跃,更紧张,而且叫声也更响亮,这是为了压过城市里喧闹的噪音。
动物界在征服不利环境方面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2013年9月,生态学家安娜·卡塔里娜·米兰达(Ana Catarina Miranda)在《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比较城市和乡村乌鸫的行为差异。文章最后得出结论称,与森林中的同类相比,城市鸟类对新事物的反应更加谨慎,即使是熟悉的地方也不会轻易靠近。
人行道旁的荆棘和野草
为求发展,决策者必须特别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问题。巴黎国家自然史博物馆生态学家菲利普·克莱若(Philippe Clergeau)解释说:“城市规划必须彻底改变,这已经不再是千篇一律地种几排树或是造点人工景观的问题了。我们必须再现类似于田野和森林的真正生态系统。”
具体来说,就是要让人行道旁长满带刺灌木、果树和野草。要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打造一条实实在在的自然“走廊”,真正实现植物的延续性。还要给建筑物的正面和屋顶披上植被。
生态学家发现,有两种城市规划模式正在兴起——土地分离和土地共享。前者是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和广袤的自然原野之间划定明确的界线。例如,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拥有104平方千米的森林和湖泊,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这座公园地处包里瓦利郊区,距离印度最大都市孟买的市中心仅有40千米。公园里生活着大约20只豹子,它们时常会跑到公园的边缘地带去捕食家犬,还发生过攻击人类的事件。不过随着限制大型猫科动物数量等保护措施的出台,人们现在可以小心谨慎地与这些动物共处了。
土地共享模式则是在道路两旁铺植绿草、修建小型花园和创造社区绿色空间,以此在城市环境中加入些许自然景象。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员凯文·加斯顿(Kevin Gaston)尝试以数据来说明这两种城市规划模式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分别能够产生多少裨益,他在日本东京找到了一个足够多样化的研究环境,可以对两个昆虫种群——步甲虫和蝴蝶的密集型栖息地和分散型栖息地进行比较。
他的这次研究和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杂志》。加斯顿说:“理论上,在高度城市化地区,紧凑的空间更有利于物种保护,但实际上,这完全取决于城市所面临的压力。在需求高的地方,城市必然人口密集,与自然环境界线分明。而压力较小的地方更适合土地共享模式。”
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抵御热岛效应,降低洪灾风险
城市规划者在绘制未来城市蓝图时,必须将这类研究作为决策依据。诸如墨尔本、新加坡和开普敦等大都市已经在这样做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对城市居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助于抵御热岛效应,降低洪灾风险,改善空气、水和土壤的质量。此外还有证据证明,生物多样性有益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6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可以改善心情,有助于人们舒解压力和增加体育锻炼。
关于物种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城市生态学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但是,与此相比,我们在今后若干年要面临的更重要的挑战仍是保护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拓展阅读:
《人与生物圈:概念的实际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09年6月
《生物圈保护区与绿色旅游业相结合》,《新信使》,2005年5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