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cou_03_21_editorial_web.jpg

多年来,科学研究不断提供相关证据,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伴随着生物减少、物种丧失、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自然栖息地退化,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必将到来。在气候危机背景下,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条件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
然而,现在(重新开始)行动还不算太迟。长期保护措施正在有效遏制受威胁物种数量减少的趋势。同时,各种保护区的设立减缓了城市和农业受到侵蚀的速度。如今,保护区面积已占地球表面积的17%,2030年的预期目标是达到30%。但是,另有一个目标必须马上实现,那就是让全人类重新建立与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的关系。
土著人民的知识——包括神话和宇宙学方面——建立在与自然更加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能够促使我们开展更加尊重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因为,如果共享科学数据至关重要,且采取广泛的政治行动必不可少,那么进行变革也需要——也许首先需要形成一种意识,去发现那些让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层次、多层面的联系。长期以来,自然一直被视为文化的对立面。
现在,是时候对笛卡尔(Descartes)提出的功利主义概念提出质疑了,因为它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宰和拥有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表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自此项宣言诞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具体措施包括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动,以及“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今年是该计划实施50周年。
本期《信使》邀请人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重新陷入大自然的魅力之中,与大自然建立联系,拥抱新的生活方式,并惊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同时也是一次呼吁,让我们在所处的环境中重新定义自己,认识到自己是所有生物中平凡的一员。这无疑反驳了法国古人类学家帕斯卡尔·皮克(Pascal Picq)的那句格言:“人不是唯一会思考的动物,却是唯一认为自己不是动物的动物。”
阿涅丝·巴尔东(Agnès Bar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