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影像

多米尼克·罗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了我整个世界”

cou-04-2021-zoom-web_01.jpg

多米尼克·罗杰(Dominique Roger),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摄影师亚历克西斯·沃龙佐夫(Alexis Vorontzoff)拍摄。“只有通过妇女或儿童,才有可能深入村庄,”罗杰写道。她在与被拍摄者首次接触时一般不带相机。

摄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米尼克·罗杰(Dominique Roger)
文字:卡特琳娜·马尔可洛娃(Katerina Markelov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66年11月4日,威尼斯地区周期性泛滥的罕见大潮——“acqua alta”冲垮了沿海防潮堤,整个城市淹没在一米多深的洪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呼吁,号召国际社会团结一致,世界各国纷纷响应,前来拯救此处的建筑奇迹。

多米尼克·罗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往现场,报道了人们为拯救威尼斯古迹和壁画所付出的努力。而当时,这些古迹和壁画尚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罗杰的摄影生涯长达三十年,并曾在1976年至199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摄影部门负责人,期间,她多次执行外派任务,用影像记录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部和世界各地开展的行动。

从1978年南非歌手米丽娅姆·马凯巴(Miriam Makeba)的个人演唱会,到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首次部署水下传感器,再到在佛得角、伊朗和秘鲁开展的扫盲运动,这位摄影记者展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和其他地区开展的日常工作。罗杰拍摄的照片是重要的见证,也为充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觉记忆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2016年出版的《和平之路》一书中,她写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了我整个世界,让我认识到差异、不平等和‘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简而言之,让我了解了‘其他人’。”2018年,这本书还推出了英式西语版。

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的很多版面都刊登了罗杰拍摄的照片。她的作品也曾在几个国际展览中展出。

 

这一回顾性特写是为了纪念1946年11月4日生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颁布75周年。

修复埃里希洪的女像柱,摄于1968年。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修复和保护雅典卫城古迹的运动。此前的几个世纪,这些古迹遭受了战争、地震、火灾、水灾、空气污染和大众旅游的破坏。

佛罗伦萨达万扎蒂宫殿的修复间内正在进行一座小天使雕塑的清理,摄于1967年。这样的行动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国际运动。该运动旨在保护和修复1966年11月4日大洪水中受损的佛罗伦萨文化资产。

1978年3月21日晚,南非歌手、词曲作家和民权活动家米丽娅姆·马凯巴(Myriam Makeba)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小型个人演唱会,标志着国际反对种族隔离年的正式启动。

1971年,塞内加尔塔塞特的农民在乡村教育广播节目中讨论他们关心的问题。

1967年,厄瓜多尔,一个侧重实用性的成人扫盲班。多米尼克·罗杰写道:“1967年,我35岁。作为摄影师,年长者努力识字的场景令我无比感动。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饱经风霜的老人借着油灯发出的幽暗亮光伏案阅读面前的笔记本。无论曾经还是当下,这都是思忖一幅画面的完美时刻。” 

 

拓展阅读:

《威尼斯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88年4月

《拯救威尼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68年12月

《识字,通向发展的阶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68年4月

《阿布·辛贝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61年10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