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科学评估更透明
thumbnail_cou-04-2021-idea_peerreview-web_2.jpg

科研论文在发表之前,需要经过同行和专家评审,研判研究方法是否严谨,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然而,这个至关重要的流程却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同时它也完全绕过了公众,让人们无从获取一些必要知识来了解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亚历克斯·霍尔科姆(Alex Holcombe)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心理学学院教授
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科学在这期间挽救了无数生命。假如没有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开发出疫苗,也无从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关于这场大流行病,科学界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没有弄清楚,例如,模拟病毒传播方式的模型是否可靠。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许多相关研究存在缺陷。
科学是复杂的,开展科学研究很容易出现失误。要有效评估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由专家进行审查。这个过程就叫作同行评审,用来评价最新科研成果,且从不对外公开。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根据经验发现,其他研究人员往往能够看出我自己注意不到的工作疏漏。然而,同行评审的过程本身也可能是有疏漏的。
相关研究人员需要花时间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交以接受更多测试,并且让多名专家对成果进行深入审查,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新科研成果才是真实可信的。研究论文一经发表,科学家和其他人就只能看到研究人员的书面论文,再也看不到其他了。
闭门评审
按照传统做法,研究团队将介绍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原稿递交给科学期刊后,同行评审即告开始。期刊编辑(通常是另一所高校的学者)会阅读论文并判断文章是否达到期刊的标准。假如符合标准,这名编辑将召集相关专题的专家开展评审。
通常会有一名或多名专家向该期刊提出一连串的意见和批评,再由该期刊转发给论文作者。这些意见可能会冲击研究结论,要求研究者提供更有力的论据,或是要求研究者提出的主张不要过于绝对。
作为一名作者,我自然不喜欢听到有人批评我的论文,但我也知道这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必要一步。在纠正了逻辑失误,或者证实了此前没有得到证明的假设之后,我会更加坚定对研究结论的信心,同时也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激起更大的反响。
经过作者、编辑和专家评审员之间的往来互动,定稿最终成形,无论最后能否发表,它都都体现了更加严谨的数据分析,以及对文章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审慎的态度。
但遗憾的是,公众从来不知道论文中有哪些内容曾经受到质疑,也不知道辩论各方对于哪些问题的争议最多。这是因为同行评审不是公开进行的,而是在有密码保护的期刊数据库内完成的。公众要想知道各位专家的不同立场,必须首先了解同行评审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分歧。
有争议的论文
2020年,关于羟氯喹和降压药如何影响新冠肺炎病程的两篇论文经过常规同行评审并发表,随后被撤稿。《柳叶刀》(The Lancet)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医学期刊,并且都曾组织专家对这两篇论文进行同行评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收到四位专家的意见之后同意发表论文,而且按照惯例,同行评审过程中提出的不确定性和问题均未向大众公开。
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专家们说过些什么。我们只知道,有多名并没有参与同行评审的科学家很快就发觉相关数据可能有问题,并在论文发表几天后就向期刊发出了批评信。
在这起事件里,正因为相关主题备受关注,各方专家才复审了该论文并撰文质疑。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常见。
涉及大流行病的论文事关重大,但除此之外,其他论文的评估情况很少公之于众。2013年,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自己成功重构了艾滋病病毒(引发艾滋病的病毒)表面蛋白质的最小结构,他们的论文也被刊登在全球最著名的期刊上。但人们后来发现,此前至少有四家期刊曾经拒绝发表这篇论文,部分是因为同行评审员提出了强烈批评。所有这些情况都没有公开。要不是一些记者向其他专家打探消息,科学界对此还一无所知。
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许多期刊正在打开大门,让外界有机会看到前沿科学领域特有的激烈分歧。许多研究人员开始采取先将论文公布在互联网上、然后再向期刊投稿的做法。供科学家们讨论和批评新研究的网站现在分外热闹。
期刊编辑发现,现在越来越难找专家开展传统评审工作了。许多编辑以往寄希望于自己熟识的专家,以及经验丰富且人气极高的研究人员,这种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以此来进行的同行评审不仅耗时长,也没有反映出科学界人员结构的变化。
如今有更多的女性和少数群体涉足科学领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正在迅速增加。但主要设在北美和欧洲的期刊编辑部里的资深科学家们依然没有注意到这些新晋研究人员。
科学期刊的编辑依然没有注意到女性研究员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
随着新的批评和评论渠道的出现,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渐得到解决。一些期刊现在请专家在相关网站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完善这种做法可以促进同行评审的多样性。
深入了解科学
在科学界,专家们在研究领域进行的对话定义了最前沿的知识,他们可以表达对新疫苗有效性的犹疑,可以预测某国今后将遭遇更多干旱,可以评判饮食建议是否可信,或是估计关税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如果记者和公众有机会了解专家辩论情况,那就意味着媒体报道可以更加准确,从而可以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
专家也会因此受益。研究人员如果能够听到同行评审提出的一些意见,就不会以为某项科研成果无懈可击,而是会重新考虑自己的结论。这对研究人员乃至整个科学事业都是有好处的。
拓展阅读:
《研究:“这次疫情暴发将成为导火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0年7-9月
《SESAME:中东科学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8年10-12月
《阿达·约纳什:“科学的挑战极似攀登珠穆朗玛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8年1-3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