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cou-04-2021-wide-angle-editorial-web.jpg

因战争被迫背井离乡的家庭,城郊搭起的临时营地,还有冒险渡海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当今世界,移民总是沦为不幸的代名词,且新闻报道已惯于为他们塑造卑微的形象。这些新闻反映的情况并不虚假,目前试图逃离阿富汗的平民正在经历的确实是这般光景。
然而,作为21世纪的一大重要现象,移民问题复杂、多元又多变,仅是悲剧的一面远远无法涵盖这些特性。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2020年的估计,全球共有2.72亿国际移民,这些人离开祖国的原因既包括逃离暴力、自然灾害或者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包括想要在其他地方学习、工作、创造新的生活。
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仍在持续上升,有人将其当作政治武器频频加以利用,想让人们相信移民构成了真实的威胁——事实并非如此,移民只是方便东道国社区掩盖恐惧感和挫败感的替罪羊。疫情期间,这种恐惧感愈演愈烈,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对移民的成见和偏见,人们因此忽视了既有的数据,特别是以下两项:实际上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之间,且几乎半数的移民是在本国境内流动。
偏见也助长了针对新移民的排斥、种族主义,甚至歧视。妇女的处境尤为不利。正是为了鼓励和睦共处、减少诸如此类的歧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包容和可持续城市联盟(ICCAR)。
该组织还致力于提醒我们,在枯燥单调的统计数据背后,有千万种人类命运,衍生出无数虽时有酸楚、但欢欣常在的故事,如此丰富的文化大融合,是我们的生活和集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处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交流和旅行日益频繁,许多人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向别处去”,那么“移民”一词还有何意义呢?
海地作家勒内·德佩斯特(René Depestre)在《交叉职业》(Le Métier à métisser)一书中邀请我们共同思考“流亡”一词的概念:“过去认为,人们必须足不出户,在家里闻着祖母煮的咖啡的香气,才算是拥有身份认同。但在今天,全球化进程向我们发出呼吁,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应当摒弃。”
阿涅斯·巴尔东(Agnès Bar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