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内拉·托克托洛娃:一位吉尔吉斯移民的发达之路
cou-04-2021-wide-angle-venera-web.jpg

十几年前,维内拉·托克托洛娃(Venera Toktorova)来到莫斯科,作为吉尔吉斯移民,她的命运非常典型,先后干过多种既辛苦又低薪的工作。经过多年打拼,如今的她已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拥有两家餐馆,还与人合办了莫斯科市唯一一家吉尔吉斯电影院。
纳齐古尔·朱苏波娃(Nazigul Jusupova)
驻莫斯科吉尔吉斯记者。
莫斯科东部有家热闹的咖啡馆,里面播放着亚洲音乐,一位面带威严的女士盯着往来穿梭忙碌的服务员,还时不时查看自己的手机。40岁的维内拉·托克托洛娃身穿一条浅色连衣裙,头发整整齐齐地束在脑后,她就是“苏莱曼至圣之山”咖啡馆的老板。这家店是以她家乡的圣山命名的。
13年前,离婚后的托克托洛娃带着三岁女儿离开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小城奥什,搬到了俄罗斯的首都。当时的她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但所有的困难都不能让这个女人灰心丧气,毕竟她从小就会在放学后到当地集市上卖口香糖和香烟来帮着养家糊口。
托克托洛娃拥有经济学学位,她本可以在吉尔吉斯斯坦当一名教师。但她说:“我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会有多艰难,工资只够勉强维持基本开销。”吉尔吉斯斯坦的平均工资约为每月200美元,比周边各国都要低。2019年,俄罗斯境内就已经有超过100万吉尔吉斯斯坦移民。
托克托洛娃初到莫斯科的生活代表着这个中亚国家移民的典型经历。她回忆说:“当时,大家基本上都去当维修工,住在地下室里。”托克托洛娃也带着女儿住在地下室。她起初在一栋豪华大厦里当清洁工,后来为了支付女儿的学费,又去做了家政服务员。她拒绝了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因为要干那些工作,她就得把孩子交给保姆照料。她解释说:“能看着女儿长大对我来说很重要。”
梦想的力量
托克托洛娃凭着努力工作,用一年时间就攒足了钱,在家乡奥什买下了一套小公寓。她回忆说:“我当时天刚亮就得起床,跑去第一个主顾家里清洁打扫,然后送女儿上学,再回来接着工作。下午得去接孩子放学,等到孩子睡熟了,我就去另一个主顾家里擦地板。我觉得自己像是轮子上的仓鼠,一刻都停不下来。”
托克托洛娃始终没有再婚,除了拼命工作,她还要努力实现另一个梦想——让自己过上更舒适的生活,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她兴奋地说道:“如今我在莫斯科有了自己的公寓,还买了一台大屏幕电视。这说明美梦可以成真!”
经过这么多年,托克托洛娃已经不再那么迫切地想要返回吉尔吉斯斯坦。为了让女儿接受优质教育,为了自己事业成功,她一次又一次推迟返乡。她承认:“有很多次,我离开了莫斯科,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回来,但我每次都回来了。”
与初来乍到时相比,托克托洛娃这一路走来,成就不凡。现在的她已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与人合作经营着两家餐馆。不过,她在定居莫斯科的同时并没有断绝与祖国的联系。
三年前,托克托洛娃与几名合作伙伴在俄罗斯首都开办了唯一一家吉尔吉斯电影院。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失误,这项事业很快就失败了。不过,“玛纳斯”电影院开门营业的短短几个月已经足以调动起托克托洛娃同胞们的观影需求,他们为影院的重新开业积极奔走。
这家影院以著名的吉尔吉斯史诗《玛纳斯》命名,如今已成为莫斯科市主要的吉尔吉斯文化景点。该国移民来这里既是为了寻求娱乐,也是为了一解思乡之情。许多人向托克托洛娃坦言,自己在国外比在国内更喜欢看吉尔吉斯电影。每当走出影院,他们总会感谢托克托洛娃让他们又看到了带着浓浓乡音和童年景物的电影。
“玛纳斯”电影院如今已成为莫斯科市主要的吉尔吉斯文化景点
吉尔吉斯电影业的复兴
吉尔吉斯电影业近年来焕发出了新的活力。20世纪70年代,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曾在吉尔吉斯斯坦盛极一时。那是个“吉尔吉斯奇迹”时代,青年导演将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Chingiz Aïtmatov,1928—2008)的作品搬上大银幕。但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建国之后,该国的电影业失去了补贴,进入衰退期。
如今出现了新一代电影人,他们将能带来利润的商业项目与具有观众基础的电影业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吉尔吉斯电影成功跻身国际影坛。
2018年,在艾特玛托夫诞辰90周年之际,吉尔吉斯斯坦驻俄罗斯大使馆向“玛纳斯”电影院赠送了一套由其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让影院可以在整整一年内免费播放“黄金时代”的吉尔吉斯影片。托克托洛娃说:“这真是一份美好的礼物。”她承认自己直到不久前才意识到吉尔吉斯电影竟然是如此丰富多彩。
在离开吉尔吉斯斯坦13年后,这位成功的企业家表示,她还想在莫斯科再多住上几年:“在这里,我得努力工作,克服各种困难,但我的新生活是成功的。我学会了换种方式思考问题,也变得更坚强了。”
在莫斯科,我得努力工作,但我的新生活是成功的
不过,时至今日,她从未彻底放弃有朝一日重返故乡的希望:“无论教育程度如何,无论事业是否成功,我们这些移民总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终究是异乡人。”
拓展阅读:
《赞美母语》,作者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1982年7月
《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与谢尔盖·德沃兹弗伊:大银幕折射出的现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0年1-3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博、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