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脑力,不容他人觊觎
cou_01_22_wide_angle-chneiweiss_web.jpg

只依靠构思,就可以听写出一段文字?在大脑中植入某种东西,就可以扩充记忆容量?改变老鼠的大脑,就可以使其拥有人为创造的记忆?这些创新虽然还处在实验阶段,但的确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了。随着人类不断深入了解大脑机制,不久前的“天方夜谭”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种进步为治疗某些疾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同时也引发了重要的伦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在最新报告中警告世人,使用这些新技术有可能侵犯人权。
赫维·奇奈维斯(Hervé Chneiweiss)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科研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主席。
环钻术(在颅骨上钻孔的古老做法)留下的已经愈合的疤痕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知道,头脑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许多国家目前都将大脑活动不可逆的终止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大脑活动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每个人的大脑活动都独一无二,但其中的原理却是共通的。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大脑活动,可以跨越性别、国籍、语言和宗教差异,收集到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些信息。
大脑活动对于人类的身份认同、思想自由、自主权、隐私和人生成就感等观念至关重要。因此,利用神经技术记录(“读”)和/或调节(“写”)大脑活动的行为涉及伦理、法律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能够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德国神经学家汉斯·伯格(Hans Berger,1873—1941年)发现,脑电图(EEG)仪器可以记录下人类大脑中产生的电位变化。这项发现促成了一系列重要的进步,例如,人们从此可以准确诊断和治疗多种形式的癫痫。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现在已经可以采集和刺激特定大脑区域的脑电活动。
破解大脑密码
借助神经技术,我们可以识别神经系统的活动特性、了解大脑工作机制、诊断疾病、修复有缺陷的神经回路,或是控制大脑活动。如今,通过植入设备与神经系统进行互动并调整其活动(例如,恢复听力)已成为可能。另一项进展是利用深度脑刺激来治疗某些帕金森病。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莫过于脑机接口(BCI),这项技术旨在记录大脑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技术控制指令。例如,某个人在十年前中风,此后一直无法说话,若借助一套系统读取他大脑中语言生成区域的脑电信号,他就可以说出句子。这种设备结合了物理元件(电极)与人工智能(AI)算法。
大脑研究领域的投入近年来不断增加。2013年,美国启动了脑计划,欧洲联盟制定了人类大脑工程。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日本和韩国也制定了庞大的计划,力图“破解大脑密码”。这些计划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大脑结构和思维过程,开发新技术来治疗某些疾病和弥补某些种类的残疾。
有前途的市场
此事关系重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在医疗保健支出中占有很大比例。各国为此每年花费巨大,据估计,2014年欧洲联盟地区在这方面的年均开支超过8000亿欧元。预计到2030年,仅仅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球年度开支就将达到2万亿欧元。此外,多发性硬化症是导致年轻人残疾的主要病因,有13%的人患有偏头痛,而中风将成为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技术可以提供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案。
大脑活动对于人类的身份认同观念至关重要。
这样的市场令人垂涎,而且还不仅限于医学领域。不久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建的脑机接口科技公司Neuralink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投资,用于开发可以提高记忆力的大脑植入设备。这项研究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脑与人工智能的相互配合。Facebook公司也斥资约10亿美元,收购了CTRL-labs——一家脑机接口初创公司,致力于开发增强现实眼镜,佩戴者无需使用键盘就可以将头脑中的想法投射到电脑屏幕上。
事实上,大脑数据(包含关于特定个体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的独特信息)在医疗领域之外也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神经技术市场正在伺机向其他领域扩张,例如情感计算,旨在解释、处理和模拟各种人类情绪;交感神经游戏,这种游戏的玩家使用脑机接口,可以在不使用传统控制器的情况下进行互动。另一个热门领域是神经营销,专门研究可能涉及消费行为的大脑机制。神经技术还被应用在教育领域。
伦理挑战
对于大脑数据的这种非医用开发利用愈演愈烈,对伦理和人权均构成了挑战。假如这种开发利用导致个人最私密的隐私可能受到侵犯,个人数据可能被窃取,保密性和数字监管可能遭到破坏,那么规范治理就必须尽快落实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IBC)在最新报告中着重指出了神经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种种裨益,但同时也警告说,这些技术进步可能会侵犯如下基本人权:人类尊严,表现为尊重每个人的大脑完整性;思想自由,假如相关设备可以干扰人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隐私权,假如所用的算法存在偏差;出于恶意而滥用、未经授权或强制使用的风险;以及知情同意权。此外,鉴于童年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报告还特别提出了事关儿童利益的具体问题。
对于大脑数据的这种非医用开发利用愈演愈烈,对人权构成了挑战。
面对以上种种挑战,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认为“神经权利”——旨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神经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应包含已经得到国际法承认的人权。因目前正是紧要关头,这些权利极易受到侵犯,因此有必要对其重点关注。这些权利的基石是承认人人都享有基本权利——包括身心健全、精神隐私、思想自由、意志自由,以及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好处的权利。报告还强调指出,对于涉及使用神经技术的问题,人们应以自由和负责的方式作出决定,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胁迫或暴力。
拓展阅读:
《人工智能的道德风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8年7—9月。
《人类的助手而非对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8年7—9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