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广角

犯罪:脑部扫描结果能用作有效证据吗?

神经技术的出现为大幅改进测谎技术提供了可能。然而,越来越精准的测谎设备也引发了许多法律和伦理问题。世界各国大多数法院都已裁定,通过脑部观测得到的证据不予采信。

 

阿拉·卡茨内尔森(Alla Katsnelson)

自由科学作家、编辑,现居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

 

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的医生报告了一起奇怪的病例:一名51岁的男子癫痫发作异常。该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的发病情况似乎都在其由于商业原因而撒谎时出现。

医生们很快就找到了发病的原因:肿瘤压迫到病人的杏仁核——大脑中调节恐惧等情绪的区域。研究人员认为,引发癫痫的是病人在说谎时感受到的恐惧,而不是谎言本身。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犯罪心理学家丽贝卡·威尔科克森(Rebecca Wilcoxson)说,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情绪想必也会在这个病人的大脑中引发同样的脑电级联反应。

威尔科克森解释说,没有哪一项身体或脑部特征是仅在人说谎时才会出现的。但在过去的20年里,神经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跟踪不同形式的大脑活动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测谎作用,从而为执法机构提供参考。

有争议的技术

神经科学家普遍关注两种技术。一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跟踪大脑中的血流情况,测算大脑活动模式。采用这项技术的前提是,与说实话相比,撒谎需要承担更高的认知负荷,脑部磁共振成像恰恰可以检测出这种差异。研究人员表示,将某人放入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在扫描大脑图像的同时询问一些特定问题,然后处理相关图像,就可以判定这个人有没有说实话。

另一项技术是脑电图,可用来寻找被称为“P300”的脑电活动信号,这是一种在人脑受到刺激(例如,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一个字或一张图片)大约300毫秒后会出现的信号。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法医学法律专家罗宾·帕尔默(Robin Palmer)解释说,P300信号本身并不能测谎,但可以反映出大脑对于相关刺激的熟悉程度。比如,调查人员可以询问某人是否熟悉犯罪现场的构成要素或凶器。

一些研究表明,假如使用得当,以上这些技术可以产生非常精准的结果,远胜于测谎仪,但其使用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大约10年前,在美国的几起刑事案件中,脑部测谎结果曾作为证据被提交法庭。但在上诉期间,这项技术的使用受到质疑,并且被裁定不符合关于法庭采纳科学证据的“道伯特标准”。

今天,这些技术在全球大多数国家依然被认为不可采信。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学家、伦理学家詹姆斯·乔尔达诺(James Giordano)介绍说,印度和日本的执法机构以前使用过基于脑电图的测谎技术,但现在已经不用了。

这些测谎技术的研究规模很小。

有罪判决

2008年,印度成为第一个根据脑电图扫描结果所提供的证据将某人定罪的国家。家住浦纳的24岁商科学生阿迪提·夏尔马(Aditi Sharma)因毒杀前未婚夫被判有罪。这起案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一年后,判决结果被推翻。2021年6月,夏尔马和她的新伴侣最终被判有罪,脑部扫描结果的真实性自始至终都没有受到质疑。

这些测谎技术的研究规模很小,参与者大多是大学生志愿者。美国匹兹堡杜肯大学专门研究神经科学和科学证据的法学教授简·莫里亚蒂(Jane Moriarty)说:“我们必须证明这些测谎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效,但目前还没能做到。”

相比之下,使用脑电图(EEG)测试既简单又便宜,只需要一个轻巧的便携式耳机。但这种技术的使用一直饱受争议。帕尔默说:“关于脑电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缺乏独立的证据,因而不被看好。”他近来正在以大学生和因暴力犯罪而入狱的囚犯作为测试对象,验证P300信号。帕尔默表示,在测试中,学生们的P300信号表现几乎完全准确;而囚犯受试者们产生的结果稍有偏差——他们不太合作,也比较冲动。“使用P300信号检测大脑中的认知情况在总体上是准确和可靠的,我们对此很满意。”

目前任何一项大脑技术“都还不足以作为独立的衡量标准,据以对有罪与否得出法律结论”。

探索大脑

尽管如此,帕尔默仍然提醒我们,这种技术的使用伴随着大量伦理和法律问题。例如,警方如果认为某人了解犯罪内幕,可以强迫此人接受测试吗?“有可能针对某个人签发大脑搜查令吗?”帕尔默如此问道。他计划与新西兰警方合作,在那些收取报酬并且自愿参与的线人身上测试这项技术。

莫里亚蒂表示,另一个问题在于这些测谎工具与人类记忆的互动方式。假设你看到一张嫌疑犯的照片,但此人的相貌与你的一位密友很像,你的大脑中会出现P300 信号吗?同样,刑事案件中的某个重要物件可能恰好与你熟悉的另一环境下的某样东西极为相似。莫里亚蒂说:“我担心的还不止这些。首先,误认与识别之间有区别吗?其次,如何判断一个人没有以一种不可归罪的方式识别出某样东西?”此外,她补充说:“受试者可能有意混淆测试结果。”

帕尔默指出,这些技术还有可能被当局滥用。试想,若警方逮捕了一名盗窃嫌疑犯,并让嫌疑犯看到了被盗物品,那么他在接受测试时就会表现出有罪的样子。帕尔默说:“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项工作绝不能交给警察部门,而必须由独立机构进行测试。”

专家表示,很难判断政府机构使用此类技术的范围。美国国防部所在的五角大楼历来支持高科技测谎研究,其中包括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使用,但这些技术已经进入了商用领域。例如,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脑电波科技公司在其网站上宣布,公司开发出了一套测量脑电波用的P300测试系统,可以为国家安全、反恐、刑事司法和移民管控等领域的执法机构提供协助。

乔尔达诺指出,基于大脑的各项技术正朝更复杂、更先进的方向发展。目前任何一项大脑技术“都还不足以作为独立的衡量标准,据以对有罪与否得出法律结论”。

但或许为时不远矣。科学家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从大脑数据中提取更加清晰的信号。“一个重要但无人提及的问题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大脑如何产生了思维。而这项技术正是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大脑的有效途径。”乔尔达诺如是总结道。

拓展阅读:

《奥德蕾·阿祖莱:“重建与彼此、与地球以及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势在必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专刊,2021年11月。

 

订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阅读发人深省的时事文章,数字版免费。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微信公众号“联合国教科文信使”、TwitterFacebook Insta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