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
在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在其前任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先生(1987-1999)的支持下,于1998年9月16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和土耳其政府达成协议而成立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
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居住在世界各地。游牧社会发展出了特别适合其环境和游牧需求的文化形式。为了因地制宜他们发展出了杰出且不同的技艺,这是原始的且独特的文明的开端。今天,在世界许多地区,游牧民族的文明面临着对他们目前生存、未来发展,特别是文化认同的重大挑战。许多人正在深陷传统社会结构的衰落和边缘化导致的贫穷。
建立一个国际研究所研究游牧民族文化的想法在蒙古游牧民族探险时萌芽。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组织,作为丝绸之路项目的一部分,当时有一个国际团队推荐了一个研究所。在1993年举行的第27届会议期间,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这项提议。 Jacques Legrand教授(法国)进行了一项可行性研究,他指出一方面保护游牧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游牧民族发展适当的现代化,不断促进游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这些事件,根据当代学术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研究和要求,人们强烈感到,在国际社会上已经到了适当的时机作出重大努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在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以及蒙古国外交大臣和蒙古国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国务秘书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成立。
目前,该研究所有13名工作人员,并拥有自己的信息中心。
IISNC有来自16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的34名会员和来自18个国家的143名联络员。
根据1998年9月16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与蒙古政府之间达成的建立研究所的初步协议以及1998年10月21日蒙古政府关于IISNC活动的第196号决议,并参考备忘录第7条 于2011年7月10日至13日在教科文组织与蒙古之间达成
IISNC的研究人员在以下六个基本方向上开展了科学活动:
在教科文组织计划范围内实施的项目和赠款
研究项目
国际和地区考察
国际会议和区域研讨会
考古调查
培训和信息活动
信息中心出版时事简报《Nomadic》。 此外,信息中心还出版研究公报《游牧研究》和期刊《国家蒙古研究》。
The Inner Sens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omadic People's Musical Psychology, 2006 UB.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ongols. (ENGLISH-LANGUAGE ENCYCLOPEDIA) 2006,
Atlas of Mongolian History and Culture. Mongolian Version. 2005,Khukh Kho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sian Nomads
National Costumes of Nomads: Tradition and Custom
Culture of Mongolian Nomads, UB, 2005
Chinggis Khaan and Contemporary Era, UB, 2004,
Nomadic Cultural Tradition: Mongolian Dairy Products, UB, 2003,
Encyclopedia on “Chinggis Khaan” UB, 2006,
Nomadic Civilization and Mongolian Bronze Age Monuments , 2006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Mongolian Nomads-UB,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