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选择:丝绸之路沿线鲁特琴和其他弦乐器形态的演变

© UNESCO Youth Eyes on the Silk Roads - Bahram Bayat

不同形式的音乐和用于创作音乐的乐器,随着人们在丝绸之路上的旅行,传播到了不同的地区。同时,在这些路线上旅行的人也吸收了他们所经过地区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影响。的确,许多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常见乐器的用法都非常灵活,可以用来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弦乐器是欧亚大陆上最流行、最通用、最广泛演奏的乐器之一,它们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证据许多都以绘画、浮雕和雕像的形式留存下来,展现了它们的传播的轨迹和形态的演变。    

已知最早的弦乐器是竖琴和里拉琴(类似于小型竖琴),据推测最早源于狩猎弓,因为其弦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里拉琴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典希腊和罗马世界享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在那里,它与艺术、爱情、人类精神以及与自然界的互动联系在一起。虽然里拉琴是地中海地区的特色,但它的传播范围远远超出了地中海地区,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巴克特里亚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中亚地区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存在的证据。 

另一个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传播和改造的乐器例子是 "鲁特琴"。鲁特琴可以指任何有琴颈的弹拨弦乐器,琴颈可长可短,深圆的琴背上有一个中空的空腔,空腔上通常有一个开口,以便于声音流出。鲁特琴通常由木头制成,在整个欧亚大陆的音乐理论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元前三千年,毕达哥拉斯曾用它来编纂音乐数学。后来,伊斯兰学者使用类似的弦乐器“乌德琴”在这一基础上继续研究。“乌德琴”出口到欧洲,在那里它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并形成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基础。鲁特琴可以在琴颈上有“品”或无“品”(“开放”弦)的情况下演奏,它后来演变成了现代的乐器,包括小提琴、吉他、曼陀林和班卓琴等。  

鲁特琴起源于古典世界,在欧亚大陆和非洲部分地区传播,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微小的变化,逐渐演变为新类型的弦乐器,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关联。伴随着丝绸之路上人们的迁徙,在欧亚大陆传播的弦乐器主要有三种变体,即传统的鲁特琴、“卵形”鲁特琴和琵琶。在现存最早的关于鲁特琴的记录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陶器上,它们被描绘成长颈乐器,身体像小鼓一样,而且总是由男性演奏。然而,当鲁特琴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传入埃及时,它似乎已成为一种主要由女性演奏的乐器,当这种乐器再次传入中亚时,依然主要由女性演奏。此外,从贵霜时期(公元30-375年)开始,在粟特、巴克特里亚和犍陀罗的雕塑中就描绘了女性弹奏鲁特琴的场景,通常是在宗教背景下,并结合了巴克特里亚女神娜娜的形象或相关的象征。象征娜娜的符号常常是一个水平的新月形,这种形状反映在中亚短颈鲁特琴的音孔中。这些同样的月牙形状在描述鲁特琴的佛教凿岩洞中也有出现,如阿旃陀和阿马拉瓦蒂石窟。然而,这种乐器后来从印度次大陆的绘画中消失了,直到公元12世纪左右才被重新引入。  

同样,“卵形”或椭圆形的鲁特琴横跨中亚,被引入中国,在那里它被称为“琵琶”。从中国又传到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然而,在这些新的背景下,这种乐器仍然与中亚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唐代中国(公元618 - 907年)。此外,许多例子表明,这些乐器由昂贵的檀木制成,可以用珍珠母精心装饰,作为外交礼物赠送。卵形鲁特琴也传入伊朗高原,后来传入伊斯兰世界,在那里被称为“巴巴特”。  

另一种流行于欧亚大陆的弦乐器是 “齐特琴”,它有一个箱形的琴身,琴弦横跨其上,可以在不同的点“打开”或“闭合”进行演奏,以改变声音的音调。然而,与其他类型的鲁特琴不同,齐特琴是一个独立发明的例子,因为它似乎不是通过旅行和贸易传播到不同的地区,而是同时在几个不同的地区独立发明和普及。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拥有相似核心特征的不同类型的齐特琴,包括东南亚的竹子琴、西方的“桑图尔”和“萨泰里”盒式琴、中国的古筝和由中亚竖琴演变而来的“金克琴”。  

许多不同的弦乐器在欧亚大陆上传播,并逐渐形成新的特点,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这些乐器的传播,它们在新的演奏环境中得到了调整,在当代的弦乐器的形式和演奏风格中,这些元素交流的痕迹仍然很显著。 

联系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7 Place de Fontenoy

75007 Paris, France

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部门

研究、政策与战略科

丝绸之路项目

silkroads@unesco.org

关注我们